定点扶贫 合力攻坚
引导社会各界合力扶贫,建立驻村帮扶工作制度——
定点扶贫 合力攻坚
琼中红毛镇什寒村:昔日贫困村变身最美中国乡村。理想 摄
竹笋产业成为白沙贫困户收入新增长点。 舒晓 摄
【编者按】
今天是首个国家“扶贫日”,“10·17”寓意“邀您一起”,扶贫需要汇集各方力量,形成“大扶贫能量”。今年6 月,海南省委办公厅、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就要求在省直、市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基础上,建立驻村工作队(组)制度,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海南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驻琼军警部队共派出117 个工作队,309 名干部进驻贫困村蹲点开展帮扶。值此首个国家“扶贫日”之际,特选择部分扶贫工作先进集体主要事迹进行刊登,以飨读者。
扶 贫 日
从2014年开始,国家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10·17”即寓意“邀您一起”,10月17日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我国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心爱护,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构建政府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格局,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人心向上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发挥重要的引领带头作用,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
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致富道路修进了 大山里贫困村
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省政府指定帮扶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的定点扶贫单位。5年来,在该公司的帮扶下,洪水村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昌江县王下乡洪水村,共有154户、712人,土地面积30816.50亩,主要产业收入是橡胶。2009年末,全村农民纯收入840元。全村未通电视、电话,饮水困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
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调研,认为制约洪水村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交通,他们把“要想富先修路”作为定点扶贫工作的重点,优先考虑山村修路项目。该公司经过多渠道筹措资金204万元用于修建王下乡洪水村2.3公里的公路。为保质保量完成修路任务,公司充分发挥工程设计及监理方面的优势,多次安排技术部、工程部专业人员深入现场,制定切实可行的道路施工方案,克服山体滑坡给修路带来的重重困难。洪水村公路于2013年底竣工通车后,把4个自然村的道路完整地连接起来,为该地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当年洪水村农民纯收入达1480元。2010年8月该公司还资付2万元为洪水村五保户住房修建一条120米长的排水沟,避免雨季期间房子被水浸泡,确保了五保户人身财产安全。
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定点扶贫工作中,还经常开展临时性救助活动。每年春节,公司都要前往洪水村开展一次走访、慰问特困户、五保户活动。5年来,共资付11.5万元用于送温暖活动,与此同时,还资付4.3万元用于资助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
为了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学好知识,走出大山。海南矿业公司根据王下乡现有的教育条件和经济基础,制定相应的智力帮扶对策,2011年9月给王下乡中心小学捐赠一批读书用品。
海南省委办公厅
昔日贫困村变“最美中国乡村”
红毛镇什寒村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最为贫困的村庄之一。从2010年开始被确定为省委办公厅的定点扶贫村。四年来,该厅先后选派6批工作组进驻什寒村,开展以“帮思想、帮资金、帮技术、帮门路”为主要内容的驻村帮扶工作,投入资金2100多万元,实施扶贫项目32个。经过帮扶,该村逐步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发展之路,2013年,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荣获“最美中国乡村”称号。
省委办公厅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全厅干部职工认真践行“六个一线”工作法(即干部在一线工作,领导在一线指导,问题在一线发现,办法在一线产生,矛盾在一线化解,经验在一线总结),扎实做好扶贫工作。
什寒村距离县城和镇政府所在地分别为40公里和10公里,村民与外界接触较少,一部分人 “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缺乏脱贫致富的斗志和勤劳实干的精神。扶贫先扶志,驻村帮扶工作队把帮助村民转变观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与村民交心谈心,宣传贫困地区涌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典型。二是组织部分村民到浙江及省内的三亚、保亭等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三是通过宣讲政策、解惑释疑等形式,帮助村民消除思想顾虑,增强发展信心。
什寒村地理位置偏僻,水、电、路、房、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省委办公厅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工作优势,想方设法,帮助该村解决这一问题。如今,完成了危房改造71户,使全村村民住上了新房。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改造环村道路5.8公里,安装80盏太阳能节能照明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同时,在什寒村开通无线通讯,解决了通讯难问题。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520人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此外,还新建了 “两委”办公室、文化室、篮球场、乡村大舞台、村民文化中心广场等。
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户长期摆脱贫困的一个有效办法。什寒村海拔高、温度低、日夜温差大,不宜发展橡胶、槟榔等传统经济作物。驻村帮扶工作队因地制宜,引导村民种植铁皮石斛、裸花紫珠、益智、原生高山茶等高效农业,发展立体养鹅、养蜂等新兴产业,组织成立南药种植合作社、山鸡养殖合作社。目前,什寒村共种植铁皮石斛20亩,紫花裸珠300多亩,益智2200多亩,养蜂370箱、出栏鹅16000多只,培育龙头企业2个,建立特色农业基地5个。基于什寒村的生态环境优势和“中国最美乡村”的荣誉,省委办公厅与琼中县委、县政府密切配合,引导什寒村发展“奔格内”乡村原生态旅游业,建起了客栈、茅草屋、射弩场、露营基地、民宿、农家乐、景观台等旅游设施。截至目前,已有约万名中外游客到什寒村旅游,什寒村已成为海南乡村旅游的一个好去处。
海南省纪委、省监察厅
扎根15年毛道农民收入增12倍
1998年6月以来,海南省纪委、省监察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先后派出18批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连续16年扎根偏僻落后的黎族山村五指山市毛道乡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先后协调落实扶贫项目近200个,累计引进扶贫资金1.5亿元,解决了一批教育、交通、医疗、饮水、住房等重点民生问题。
据统计,l998年至2013年的十五年间,毛道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170万元上升到74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0元上升到6616元,年均增长15%,比1997年增加了12倍多。
省纪委监察厅将驻村帮扶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建立健全驻村帮扶工作规章制度、人员定期轮换机制和工作经费保障措施,选拔工作责任心强、综合素质好的干部驻点扶贫,保证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立足促进毛道乡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优先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先后实施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农村危房和茅草房改造、村级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等整村推进项目和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乡28个自然村中,已完成整村改造的有23个,共改造民房1155户,推广农村“一池三改”770户,9个自然村完成了文明生态村建设,28个自然村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和公路硬化工程。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毛道乡至五指山市区公路项目、毛道乡大桥、乡敬老院、毛道乡防洪堤、各村防地质灾害挡土墙项目陆续建成,修建了一批水坝、水利和整治田洋,改善灌溉面积2000多亩,解决了农业生产难的问题。
转变扶贫开发方式,确保农民增加收入。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重点抓好教育培训工作,给帮扶乡村赠送科技图书3000余册,先后举办了各类科技知识培训班200余期,参训人员达15000多人次,并采取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授课,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引导贫困户发展山鸡、蜂蜜、五脚猪、灵芝、香菇等特色产业,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目前,毛道乡已种植橡胶50890亩,人均9.2亩,是全市人均种植橡胶最多的乡镇。通过提供小额无息贷款和技术支持等方式,指导扶持适度的家庭养殖和规模较大的养殖黄牛、山猪等一批专业示范户,成立了农村经济合作社38个,200个农户成为全乡致富带头人。
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
黑果蔗成鸭塘村品牌农产品
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是目前海南省最大的国有港航企业。2012年9月,该公司与海口市三门坡镇文蛟村委会文多村及友爱村委会鸭塘村结成帮扶对子。近三年来,从改造村容村貌、发展农村经济、变村风民风入手,深入开展帮扶工作。鸭塘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已从2009年的2290元跃升到2013年的5980元,增幅达161.1%。
2012年11月20日,公司领导带领帮扶工作小组深入调研,制定帮扶规划,计划分三期投入150万元。截止日前,已累计投入帮扶120万元,已完成农产品销售点铺面建设、帮扶文多村建设一口人工大口径水井及配套水管等设施、帮扶文多村建设文化室120平方米并配套厕所及灯光篮排球场、帮扶鸭塘村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共完成了硬化11条3200米长的村巷道,并修建排水沟950米,挡土墙780米,休闲景点2个等基础设施。
鸭塘、文多两村村民经济收入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的水稻、香蕉、瓜菜和家庭式小规模养殖鸡、鸭、猪等家禽家畜为主。经调研,发现鸭塘黑果蔗口感好,适宜发展。于是积极引导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商标富农,注册了“鸭塘黑果蔗”商标,提升果蔗销售价格,果蔗种植面积由2009年的80亩推广到2013年的500亩,产值也由3800元/亩上升到7500元/亩,仅此项为农民增加人均纯收入近4500元。同时,文多村充分利用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项目契机,改善生产条件,将文多村打造成“稻菜轮种基地”。
公司以帮扶销路为中心,扩大农产品宣传促销活动,在海口港丰市场无偿提供2个铺面。同时,指导鸭塘村成立了养殖和鸭塘黑果蔗3个合作社,有效组织引导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
通过创建,干群精神面貌由“等靠要”向“我要干、我能干、干得好”转变。两年多来,共举办瓜菜、橡胶等培训班6期,培训农民560人次。
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
把课堂搬到贫困户家门口
2008年以来,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主动走进黎村苗寨,把课堂搬到离农民最近的地方,先后在我省中南部9个少数民族市县开办了66个村官班教学点,培养了一万多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效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2014年,该校“把课堂搬到离农民最近的地方”被评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以“村官班”为主要形式的“职教扶贫”战略,经过6年的实践和探索,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模式,为不断深化职教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该校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教师团队,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办法,构建了一系列独特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地区产业的差异性,结合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按“易教、易学、易懂、易用”的原则,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兼顾气候状况和农忙时节,采取全程跟踪、模块跟进的办法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开通“职教富农110”热线电话,及时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农村广播等媒介辅助教学。
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按“一盘棋两不误三贴近四促进五联动”的模式,积极推进校村共建。如今,保亭田圮村委会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以及参与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以前不出家门不读书的妇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田圮村委会书记陈永平是2008级村官班学生。在该校的指导下他成立了“六弓鹅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六弓鹅”商标,同时依托学校的养殖实训基地共同打造“六弓鹅”特色品牌。2013年被评为 “全国百姓学习之星”。
农民素养极大提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林美娟、全国劳动模范吉友发是该校2008级保亭南林教学点村官班学生。和他们一样所有通过村官班学习的农民,在生产能力、社交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海南福山油田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大水村终于不再饮水难
海南福山油田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福山油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属南方石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福山油田在海南省重点扶贫帮困地点主要集中在澄迈县老城镇、桥头镇、大丰镇以及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大水村,所帮扶的项目涉及乡村教育、地方科技、乡村致富、基础设施建设等。截至2014年4月,福山油田已累计参与扶贫项目80余项,共投资超过1500万元。
2009年2月起,福山油田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美城村委会大水村结成定点扶贫帮扶对子,重点是帮助该村建设 “生态文明村”。
结对子以来,福山油田为大水村投入资金近200万元,还协助当地组织群众投工投劳近1.5万余人次,建设完成了村中水井,水塔,文化室,球场、烈士陵园,硬化村道、挡土墙和景点等基础设施,一举改变了过去村容村貌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的落后现象。如今,大水村村民饮水难的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原始的红土路现已变成了条条整洁的水泥路,文化室、灯光排球场、巷道景点等新增设施一应俱全,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生态村。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关键。福山油田结合大水村人少地多的优势,重点引导扶持农户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壮大集体经济规模,使该村集体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截至日前,全村已建设了瓜菜生产示范基地80亩,花卉生产示范基地50亩,荔枝种植生产示范基地60亩,并成立了3个农业合作社。
此外,还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在福山油田的帮助下大水村文化室已经配套了图书、桌椅和电视等设施,同时建设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自站点开通以来,已经累计开展培训班15期,培训农民200余人次,使得掌握3门以上种植技术的人员占到全村劳动力的80%,村民成为依靠科学种植技术致富的能手。农民人均收入已从2009年的4050元增加到2013年的6850元,增幅达69.2%。
(本版文字稿由省扶贫办提供)
(本文摘自《海南日报》2014年10月17日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