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滥采河砂埋掉30亩耕地 设备不足执法陷尴尬
原标题:省人大执法检查组走进定安砂场
滥采偷采河砂埋掉30亩耕地
耕地上将种植麻竹恢复生态,并增加村民收入
滥采偷采的河砂把耕地填埋。南国都市报记者孙学新摄
“这些沙子下面埋着的都是耕地,很痛心的。”21日下午,省人大执法检查暨环保世纪行第一组第二站走进定安县,站在该县仙沟镇巡崖村南渡江畔一片沙地上,定安水务局长周传泽指着脚下的沙地告诉记者,“以往南渡江定安段因滥采偷采河砂埋掉了80亩地,其中耕地30亩,荒地50亩。”
如今砂场被取缔,这些沙地都将种上麻竹,恢复生态、保持水土,每亩每年还可给村民带来2万元的收益。
滥采河砂“吃”掉土地埋住耕地
定安仙沟镇巡崖村紧挨着南渡江一侧有一块大沙地,与村民房屋距离不足200米,地上密集挖了上百个沙坑,并堆放着颜色较深的肥土。
“沙地下面埋的可是耕地。”定安水务局长周传泽的一句话,引起了省人大执法检查组的关注。周传泽说,以前该处砂场持有《采砂许可证》,但频繁存在滥采、偷采行为,采出的大量沙子都直接堆放在江边耕地上,时间一长就把耕地埋在了底下成了沙地。
“南渡江定安段因滥采偷采河砂埋掉了80亩地,其中耕地30亩,荒地50亩。”周传泽说,南渡江定安段长达20公里,沿江岸边可见多个“被埋出来的沙地”。
提起河砂滥采偷采的危害,周传泽直言“可怕”。过度的开采,会导致岸边的土地被“吃”进水中,直接危及沿岸村民的安全,“水土流失严重遇上大雨,可出现大面积坍塌、滑坡,对住在岸边的村民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此外,开采出来的河砂肆意大面积堆积又埋住了岸边土地,频繁的超载运砂更压坏诸多村道,影响村民出行。
沙地上种 麻竹一举多得
近年来,定安多个部门多次联合打击滥采偷采河砂行为,取缔了17个非法采砂点,“非法采砂势头基本被遏制住。”定安副县长莫汉博说。
非法采砂点被取缔或滥采的砂场被关停之前,已经对沿岸环境造成了破坏,如何恢复生态是摆在主管部门眼前的一道难题。几经考证后,定安将解决的突破口放在了麻竹种植上。
“现在已经在沙地上挖坑和运输肥沃土地进场,80亩沙地都将种上麻竹。”周传泽介绍说,麻竹适应性强、生长快速,密集种植后可以稳固土地防止流失,恢复生态,能让沿江看上去一片翠绿,更可增加农民的收入,“由政府购买种苗和肥料,村民种植管理,麻竹笋可食用可加工,每亩每年能给村民带来2万元的收入,可算是经济林。”
设备不足水上 执法陷尴尬
大规模非法采砂行为遏制住了,但定安龙州河段、南渡江罗温段、巡崖段仍存在偷采现象,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如“猫抓老鼠”。
偷采的时间集中在晚上12点后,即使定安水务局执法大队多次连夜打击,也难见成效,“偷采的时候常会安排人在村口放哨,那些人都认得执法车辆车牌号,一旦看到车立即打电话通知把采砂船开走。”
周传泽说,非法开采船只移动性强,看到执法人员到来就开到南渡江中央去,“受经费制约,定安水务部门现在没有执法船只,你眼看着非法开采船却不能到水上执法,干着急。”
非汛期时,定安水务局执法大队会借用三防部门的冲锋舟进行水上执法,当看到有执法船时,“非法开采船甚至会直接开到对岸去,那里已经属于海口监管区域,我们又无权执法。”对于这一系列监管中的难题,周传泽建议,补充执法船只的同时,形成市县联合执法常态化,“让这些船无处可跑。”
疏浚河道拍 卖河砂模式获赞
定安城西采砂场,原来是一处持有许可证的采砂矿源地,莫汉博说,证件过期后,有一些人员趁虚而入乱挖乱采,对河道和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同时,每年刮台风下大雨,都会把上游的砂土冲到南渡江定安段来,城西采砂场附近区域等部分河道底下有砂土堆积不利于排洪。
一种既能管住乱挖乱采又能清理河道的管理模式,在定安探索开来。莫汉博说,去年3月份,该县邀请省水务厅专家对定安段进行了开采价值评估,对存在河道堵塞的河段进行开采规划,启动河道清理工程,清理出来的25万立方河砂,由国土部门公开拍卖,卖出了600万元。这种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获得了省人大执法检查组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