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婚礼八音演奏热闹喜庆 文化传承面临窘境
定安婚礼上的八音配以盅盘舞,起舞时舞者将盅盘夹于手指间,随舞步轻轻撞击,节奏明快。张杰 摄
9月30日,在定安县龙湖镇永丰,一场乡村婚礼上主人请来传统的八音乐队,配以盅盘舞,为婚礼增添喜庆。张杰 摄
一列配花的婚车在乡村公路上前行,沿途不时响起喜庆的鞭炮声,在临近新娘家村口的时候,车队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的迎亲队伍中,最为惹人注目的,除了新郎,大概就是八音乐队了,身着戏服的盅盘舞者,手持乐器的演奏者,很快吸引得村中男女老少赶来围观。
这,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南八音,是海南本土极具特色的“文化名片”,至今仍是乡村婚礼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海南八音乃民间绝艺
在海南,重大民俗活动,例如闹军坡等,都少不了八音助兴,其中,婚嫁迎娶尤其喜吹八音,配以盅盘舞,热闹喜庆。
何谓八音?因主要由八种乐器演奏而得名。这八种乐器中,笛以唢呐为主;琴有扬琴、秦琴;弦类乐器主要是二胡,二胡又分高胡、中胡、低胡、南胡、板胡等。而这其中的鼓,与人们一般认识的“皮鼓”有所不同。海南八音中的鼓除了有皮鼓外,还有一个长方体状空心木鼓(俗称“板”)以及一个小木鼓(俗称“的”),它们一般被固定在一个木架上,可以分别敲击出低、中、高音。
婚礼上所配的盅盘舞,器具一般为小盘(碟)、汤匙、小酒盅。舞者通常为少女或儿童,男性多扮演“丑角”,脸上画有搞怪的脸谱。配乐起舞时,舞者将盅盘夹于左右手指间,随着舞步轻轻地撞击,声响清脆,节奏明快,舞步轻盈。
据史料记载,海南八音源于潮州音乐,又与江西、江苏、浙江一带深有渊源。“八音”起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并伴随华侨传遍整个东南亚。明代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就出了一位熟操“八音”而闻名京城的音乐家汪浩然。
在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文豪村,今年76岁的村民王明星学习演奏八音已数十年。据其介绍,海南八音有着深深的本土烙印,表现在乐器的制作材料上,例如:花梨木制作的唢呐、椰子壳制作的椰胡、竹管制作的春封、喉管,用木制作的子鼓、梆板等;海南人在喜庆的节日里喜奏八音,主要曲目有《闹军坡》、《庆丰年》、《万花灯》、《酬宴会》等,婚嫁场合,则主要演奏《恭喜发财》、《抬轿》、《媒婆》等,唱词主要描写展现当地农民的劳作场景和田园生活,表达美好的祝福和对新生活的期待等。
由于从小对八音乐热爱,以致年逾古稀,王明星仍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教授八音演奏技巧,编写新唱词,并偶尔参加演出。而他年轻时一手创办的八音乐队如今仍十分活跃,现任班主是定安县龙湖镇佳龙村村民莫淦兴,今年45岁。
“以前参加活动,一天工资只有几毛钱,现在平均每人每天工资在150元左右,一年下来,也会有数千元的收入。不过,平时大家仍以务农为主,只在有活动将举行演出时,大家才聚在一起排练演奏。”莫淦兴告诉记者,按照当地习俗,3月和8月青黄不接,谓之“穷月”,5月和7月有“鬼节”,不宜婚嫁,因此,当地乡村青年结婚多选在秋季或秋收之后的冬季,所以这段时间正是八音队相对忙碌的季节。
婚礼演奏热闹喜庆
今年9月30日,记者随莫淦兴的八音队前去迎亲,隆重热烈的场面十分喜庆。
“海南婚俗比较讲究,结婚通常要经过提亲、订婚、过礼、送嫁妆、迎亲、回门6个步骤,其中,迎亲是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古时由男方备仪仗队,用四人(或八人)抬的大红花轿迎娶新娘,吹八音,一路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莫淦兴说,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迎娶新娘的花轿换成了单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但是,吹奏八音的习俗没有变,八音队一般先在新郎家中吹奏、表演盅盘舞,然后随迎亲队伍到新娘家里。
为免耽误迎亲吉时,盅盘舞者一般从早晨6点多开始化妆准备。4个跳盅盘舞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换上戏服,还要画上脸谱,佩戴头饰,其中,饰演“丑角”者的脸谱尤需格外费心,化妆师会在表演者的脸颊(或额头上)画上红苹果或其它可乐的图案,以增添表演的乐趣。
在新娘家中,迎亲队伍在等候新娘梳妆打扮的间隙,围观八音演奏是重要的节目之一。今年26岁的林志业是“挑大梁”的主演之一,他从14岁时开始学习盅盘舞,如今对十余首常演曲目早已烂熟于心,整场表演诙谐逗趣、游刃有余,“抖包袱”处总能引得围观村民捧腹不已。
待新娘迎至新郎家中,举行拜堂宴宾仪式时,新房花烛高照,庭前礼炮齐鸣,八音再次奏起,二胡拉起来,唢呐吹起来,胡琴弹起来,锣鼓敲起来……吉祥喜庆的乐声,响彻整个村子。
有时,主人会要求八音队演奏《送子》一曲,希望家里早日添丁。于是,在一番吹奏之后,进入高潮部分,这时,所有乐器悉数收声,只有班主一人用唢呐吹出一阵婴孩出生时的啼哭声,声音一落,主人便会鸣放鞭炮祈福。
文化传承面临窘境
迎亲场面虽是喜庆,然而,聊起海南八音的传承历史,王明星和莫淦兴都有着深深的忧虑。
据悉,历史上,海南八音曾两度遭到浩劫。一是1939年,日军入侵海南以后,实行“三光”政策,百姓流离失所,民间戏班停锣息鼓或远走东南亚,弦断管破,锣罢鼓停,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琼崖红军和各县赤卫队所在的农村根据地,还组织一些八音队配合进行革命宣传。
抗日胜利后,八音队得以复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海南各大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八音队,当时琼山县(今海口市)的灵山地区曾有八音队200多支。然而,“文革”期间,八音被视为“四旧”再度遭到打击。
王明星说,“文革”期间,他的戏班也被迫解散,停音息鼓数年直至“文革”结束,才又重新组建,成员多为以前的老“戏骨”,因为大家有着同样的兴趣爱好,于是又重新走到一起,排练新曲目,挖掘新人学习。莫淦兴便是王明星的得意门生之一。
“据说历代流传的八音乐曲共有500多首,但其实常演奏的也就20多首,现在很多人看八音队表演往往是看看热闹,真正懂八音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莫淦兴告诉记者,为培养更多年轻人对八音队的兴趣,他颇费了一翻心思,除场场演出精心准备,力求呈现最好的效果外,他还细心观察身边的少年儿童,发现有对八音兴趣浓厚的,他便拿出绝活免费传授,吸引孩子们跟他学习。今年23岁的定安姑娘黄萍,便是得到莫淦兴的鼓励和引导加入八音队的,刚学盅盘舞一年多,如今已是表演的主力之一。
然而,更多时候,莫淦兴会为找不到学生而发愁。
“海南八音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若后继无人,也就没有了生命力。”莫淦兴说,他有4个孩子,小时候都教过他们学习八音,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渐渐对八音失去了兴趣。由于演奏通常局限于农村,收入也十分有限,年轻人更愿意选择进城打工,八音传承面临窘境已成业内共识。(李佳飞 张杰 潘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