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久温塘村冷泉景区风景怡人 村里脏乱没人理
提起中国最大的热带富硒冷泉定安火山冷泉,很多人向往不已。该冷泉是中国继台湾苏澳冷泉、黑龙江五大连池冷泉之后的第三大冷泉,位于定安县龙门镇久温塘村。而记者走访发现,这个冷泉所在的千年古村——久温塘村,却饱受垃圾困扰,全村被一个巨大的生活垃圾带包围,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围村。
冷泉景区“面子”光鲜
记者驱车从定安龙门镇墟至久温塘村的路上,视线所及到处是槟榔、荔枝等各种果树,满目青葱,令人心旷神怡。而且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路边摆放着印有“定安环卫”字样的垃圾桶。从久温塘村口的小学门口左拐200米左右,就是驰名省内外的久温塘冷泉。
冷泉停车场内,停放了来自海南各市县的私家车,甚至还有从广东开过来的自驾游车辆。一位刚从附近村子散步回来的游客陈先生告诉记者:“泡完冷泉感觉非常舒服,皮肤都变白了,我跟几位朋友已经来过这里好几次了。但美中不足的是,刚才到附近村子走走,本想领略一下古村落风情,却发现村子里全是垃圾,真脏,政府应花大力气整治一下。”
村里脏乱没人搭理
陈先生的话果然不假。
刚走进久温塘村几十米,记者便看到水泥路面的村道已经变成了黑色,两头猪正在村道上大摇大摆地闲逛,路面上散满了猪的粪便和塑料袋、烟盒等生活垃圾,到处肮兮兮一片。正在路旁树下休息的村民见惯不怪,他们告诉记者,村里的猪大多散养,每到晚上会自动回到猪圈里。
当记者在村中走访时,2名10多岁的孩子正拿着一袋垃圾扔到村道边的石头堆里。孩子边丢边告诉记者:“我们村里都是这么丢垃圾的,每家都这样。”记者走到距村道4米远的石头堆旁看到,约20平方米的范围内堆放了玻璃瓶、塑料袋、包装盒、果皮等各种生活垃圾,已经形成了一座垃圾山。风一吹,垃圾随风飘散,石头上、树枝上、杂草上等随处可见,颇为“壮观”。
记者沿着村子四周的村道行走时发现,几乎每隔10多米的距离,就有一个垃圾堆。凡是有凹陷的石堆中或村道边,到处都是垃圾带,不时可以看到有村民在垃圾堆中点火焚烧,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塑料味和家禽毛皮味,令人作呕。
村民郭先生告诉记者,村子四周到处都是这种垃圾堆,到了晒稻谷时,各家就开始打扫院子清理垃圾,平时根本没人管。
久温塘村是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现在村内有60多户300多人居住。村里没有保洁员,也没有垃圾箱,放在村外的垃圾箱距村子有几百米的距离,村民都是就近丢垃圾。(本报定城5月26日电)
记者手记
-宗兆宣
5月22日上午,李克强总理来到赤峰市德润污水处理厂在建项目工地。他对企业负责人说,我们的城市亮丽光鲜,但地下基础设施仍是短板。“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
记者在定安县龙门镇久温塘村走访时发现,当地政府在游客能看见或经过的路段,沿途摆放了垃圾桶,修建了垃圾收集站,可因为大家大多是驾车经过,基本无人使用;而在相隔仅几百米远的村子里,一个垃圾桶都没有,也没有专门的保洁人员。
村民们随地随手扔垃圾,千年古村变成垃圾围村。村民们的卫生习惯固然要改,但政府则应该做得更多,如配备环卫设施,配齐保洁人员,加强卫生宣传,建立一套长效机制。
否则景区再干净有什么用,游客去村里走一遭,一切不都露馅了吗?
红榜
定安次滩村“村民自治”解决垃圾围村谁见垃圾谁捡起
记者 苏庆明 特约记者 林先锋
走进定安县新竹镇次滩村,你会发现,村民们比以往更爱笑了。“村子干净漂亮了,心情不知不觉就变得很愉快!”老村干部符瑞祥说。
近几个月以来,次滩村的容貌经历了一次华丽转身。曾经泥泞的散着猪牛粪便的土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石板路;曾经堆满垃圾臭气熏天的池塘,变得清明透彻;曾经果皮纸屑遍布的大榕树下,成了绿荫环绕喝茶聊天的好地方。最近,村民们还种上凤凰木、重阳木等300棵树,村庄更显美丽。
“在这之前,次滩村可是远近闻名的脏乱差,人们一听次滩这个名,都不敢来。”在外经营企业的次滩村民胡绍洲说,“如今人们纷至沓来,你再去看看报纸、网络上对我们的报道,全变了。”
其实所有这些风景,都源于一道“风景”:走在次滩村,到处可见男女老少清扫自家屋前屋后的垃圾,收集好后把它们送到绿色的大垃圾箱里。
“其实大家心情好,一来因为环境漂亮了,二是因为村民觉得环境变美是从他们自身点点滴滴做起的,这是一种建设家园的豪情。”次滩村返乡大学生胡诗泽表示。
胡诗泽介绍,垃圾清理一直是农村的顽疾,单靠政府配备相关硬件和人员成效并不明显,一定要做到村民自觉。为此,次滩村启动了垃圾清理的“村民自治”模式。
2013年,在胡绍洲、胡诗泽等人的推动下,次滩村民们集体约定系列举措,每个人都保证不乱丢垃圾,实行垃圾清理责任到户制。制度规定,由本村3个村民小组的组长出任3支清洁队伍的队长,轮流带领一批村民定期对公共区域进行义务清理。为了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大家还约定,义务劳动出勤多者可优先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在走过被村民当成聚议场所的大榕树下时,记者恰好看到这样一幕:一位村民发现路边有个空矿泉水瓶,便弯腰捡了起来。“习惯干净了,看见垃圾就觉碍眼。”这位村民说。
胡诗泽介绍,村民一开始并不习惯,但现在就形成了“谁看见谁捡起”的自觉意识。“‘村民自治模式’的成功,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塑造了村民共建家园的参与感。”他总结道。(本报定城5月26日电)
记者手记
垃圾治理可走村民自我管理道路
记者 苏庆明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农村垃圾进行制度化清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这厢刚收完、那厢又乱扔的现象,让有关人员疲于应付,问题难以根绝。
在谈到次滩村为什么要实行垃圾清理的“村民自治”模式时,这一模式发起人、村民胡诗泽解释,在探究如何治理本村垃圾之前,通过对其他市县一些农村进行实地考察,他发现,尽管许多地方得到的政府资金投入不少,硬件配套到位,但由于管理工作跟不上,农民在思想上难改固有习惯,在行动上不予以配合,因此成效不大。因此他表示,解决这一问题,根源在于要改造村民们的思想。
这一改造的成功之处在于,新观念并非以由外而内的灌输,而是通过自我“立法”达至由内生发的自觉效果。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制定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这一治理可以常态化。
次滩村的自治模式中,政府并没有退场,而是扮演提供必要扶持(如垃圾箱、环卫人员)的辅助性角色。如此,政府的治理成本也得以降低。它启示我们,在农村垃圾治理中,政府可去发动具有先进理念的乡村贤才,让他们带动村民自我管理,走一条便捷高效的农村垃圾治理道路。
@海口威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金江农场南茂分场基建一队主干道旁,各种生活垃圾散落、堆积,甚至堆上路面。
@郑快点快点喜欢我
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不管是政府和媒体,还是我们,都要行动起来,拒绝垃圾围村。改变我们“受伤”的村庄,永远留住儿时的鱼虾之乐,清清河水,以及那份情。
@亲爱的XM
城市垃圾起码会有转运处理,而农村垃圾却无人顾及。说到底还是习惯问题,吃完的果皮随手一扔、喉咙不舒服随地一吐,改变习惯才是治根之本,政府也要重视,开发城乡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新模式。
@常玥玥
根源问题是垃圾桶太少和习惯问题,应该多放些垃圾桶和培养人们的习惯。
@青吾儿
可效仿山西永济市寨子村,在当地成立“健康家园理事会”等组织,管理社区村貌卫生。有了“健康家园理事会”,不仅垃圾不能随处堆放,一支由村里老年人组成的义务卫生监督队,还会随时检查。
@幽蓝天蝎
废物利用,用垃圾发电。
@钱晓阳
喧嚣都市的背后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垃圾死角,这到底是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无声较量,还是环保意识的薄弱?一个城市的卫生环境是最抢眼的名片,如若连自己的名片都抛弃了,岂不是仅剩一座垃圾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以主人翁身份投入城市环保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