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一场精准实效的扶贫攻坚战
建档立卡、干部帮扶、产业带动,4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32%
定安:一场精准实效的扶贫攻坚战
■ 本报记者 赵优 郭嘉轩
见习记者 叶媛媛 通讯员 司玉 蔡佳栩
“县委陈书记给我们家送来了两头种猪,过10个月就能产仔,逐渐扩大养殖规模了。”定安县翰林镇火星村村民黄礼祚家最近好事连连,政府为了帮他摆脱贫困,不仅送来了种猪,还准备给他扩建猪圈。
“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领导干部进村入户倾听民意,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为贫困户私人订制一份帮扶套餐…一项项扶贫举措的背后,是近年来定安以超常规的力度,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的探索。
重在准
全省率先完成建档立卡
贫困人口有多少?都有谁?为何致贫?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去年5月,一场旨在摸清海南贫困人口家底、为下一步实施精准扶贫奠定基础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程”在我省全面展开。
如何做到“不漏一户、不错一人”呢?为杜绝基层徇私舞弊及村民争议,定安实行“报—查—评—审—批”五个工作程序,做到民主公开。
首先在驻村工作组广泛深入宣传政策基础上,由农户填写申请书,然后由工作组进村入户进行调查摸底;成立村民主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和排序;最后经过村小组、村委会、乡镇、县四级审核和公示。经过建档立卡一系列程序,定安共遴选出贫困农户数8339户,贫困人口33563人,36个贫困村委会,10个特困自然村,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建档立卡工作任务,为下一步实施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精准’的要义,就是要把政策的“雨露”撒给真正需要的人。”定安县扶贫办主任许雄说,家底不清,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一些真正的贫困户没有收益,定安在遴选贫困户时,不仅查看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劳动力等,还对劳动观念、疾病、经济来源等进行深入分析,摸清贫困原因,为有针对性地扶贫做好准备。
贵在精
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
找准了穷根,“谁来扶”的问题随之而来。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投放才会有针对性,才能惠及真正的贫困群众。”定安县委书记陈军告诉记者。
“老乡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一场“一对一”帮扶贫困户的活动在定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联系一个镇,机关各联系牵头单位包点到镇、县机关各单位包点到村、乡镇包点小组包点到村到户”,在这一模式下,每名县四套班子领导、机关干部、乡镇干部都联系帮扶贫困户1户至5户。截至目前,定安117个单位514名副科级干部“一对一”对接贫困户1113户4567人。各社会组织、各合作社也积极参与到帮扶贫困户的队伍中来,做到所有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相关部门还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从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教育培训、医疗低保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保障帮扶到村到户。
在《2015年定安县科级以上干部“一对一”帮扶贫困户安排表》上,记者看到,每个乡镇都统计出需帮扶对象,其所在村、致贫原因、家庭人口、年可支配收入、帮扶措施、帮扶人姓名等资料一清二楚。年底,全县还将再次摸底,检查评估实际帮扶效果。
落在效
产业带动拓宽致富路子
目标明确了,责任人明确了,如何谋划“怎么扶”?在许雄看来,精准扶贫的良方还是在产业。
定安结合实际,摸索出了一条路子:以“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发展具有“短平快”特点的产业,为贫困户“造血”。
定安根据各镇、村特点,重点打造“一村一品”。龙门镇石坡村养鸡传统已久,通过鼓励扶持该村村民参与林下养殖,先后成立了“龙茂坡鸡鸭合作社”、“富隆养鸡合作社”和“望八达养鸡合作社”,带动全村200多户村民养鸡。2014年,全村出栏富硒鸡100多万只,总产值达到6000万元,全村养鸡纯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
贫困户跟着大户走、大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但让朴实的农民与变幻的市场对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年,黄竹镇白塘村66户贫困户在政府资金和技术支持下,顺利种植莲雾,新增220亩种植基地。为拓宽销售渠道,黄竹镇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对黄竹富硒莲雾进行了统一设计、统一包装和统一规格,迅速取得市场认同,莲雾的价格从原来的5元/斤提高到了15元/斤,让原本担心销路的种植户鼓起了腰包。
(本报定城1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