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闹博物馆 缺了辅导与指南
“每次博物馆里只要来熊孩子,就好不了”,“博物馆成了游乐场,孩子进来追跑打闹,大声喧哗”……近日,科普大V“@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的一条微博颇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发生在博物馆的不文明现象的某种思考:现在的博物馆是否已沦为另类的“儿童游乐场”?(5月18日中国新闻网)
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有记者走访了部分博物馆,发现尽管有工作人员的不断提示、阻止,但还是有儿童做出一些不太文明的行为:攀爬护栏、大声吵闹……甚至有的家长还主动抱起孩子去触摸馆中围栏内的模型。表面上看,打闹嬉戏是孩子们缺乏自制力、活泼好动等特点带来的必然结果,但在根源上,还是带孩子参观的父母、师长没有做好相应的知识辅导与礼仪指南工作所致。
我们很多成年人可能都会有这种感觉,那就是去博物馆前,如果不了解展品的大致背景,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去参观时就一头雾水,看完回来什么也不记得了。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需要在参观前接受辅导了。如果没有提前进行背景知识的补充,孩子到了博物馆后根本弄不清展品的内涵意义与历史价值,自然也就把注意力放在打闹而不是展品上了。因此,我们的学校、家长在带孩子参观前就要想清楚,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附庸风雅而组织参观,而要提前做好知识辅导,确保孩子去了能学到东西。
也只有做好了知识辅导,让孩子对博物馆的意义与价值有了大致了解后,才能让孩子对博物馆产生一定的敬畏之心,自觉约束自己在馆内的言行。当然,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成年人不断地提醒和管束。这既需要学校和家长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就强化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让他们知道在公共场所破坏文明秩序的后果,也需要成年人在参观过程中,不断地对孩子的失范行为进行批评和纠偏。
熊孩子在参观中的不文明行为,映射出家长、学校教育管理的缺位。对此,家长、校方应该多反思,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也可以增加一些约束手段来规范参观者的行为,比如增加志愿者及工作人员的巡视、提示标语的设置等等。近日国家动物博物馆在微博上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此后该小学道歉,并承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提醒与纠偏。只有把相关的配套工作做好了,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博物馆内的打闹行为,确保孩子们在参观中真正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