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学生妈妈” 海师大教授郭力华熠熠师魂依然闪亮
全国模范教师、海南师范大学生物学教授郭力华爱生如子、坚毅乐观,虽已离开我们7年,但她的熠熠师魂依然闪亮
永不熄灭的烛光
2007年4月27日,笑对癌魔、坚毅刚强的海南师范大学生物学教授郭力华。本报记者宋国强摄(资料照片)
核心提示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却刚柔并济的女人。面对学生,她热心、细腻,像妈妈一样温柔;面对癌魔,她乐观、坚毅,像一名不屈的战士。无论是柔还是刚,其实都源于她对三尺讲台从未动摇的坚守和眷恋。在海南师范大学生物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郭力华病逝的第七个年头,在今年教师节前夕,我们重温她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看那永不熄灭的烛光照亮琼州。
7年过去了,郭力华留下的痕迹似乎越来越淡。
没有立碑、塑像,她生前的办公室也换了主人,甚至连供人祭奠的墓地都没有——她的骨灰早已依照她的遗愿撒入大海。然而,在郭力华的学生和同事的回忆中,她的形象依然鲜活,她生前带给身边人的点滴温暖和感动,从未被遗忘。
“她是我们的好同事,我们以她为荣。”海师大生科院教师陈坚提到她,眼圈就开始泛红。即使是从未与她谋面的年轻学生,也在老师和学长的口口相传中,知道有这样一位可爱可敬的老师。“我们进校时,她已经不在了,很可惜没有见到这么好的老师。”海师大新闻系大三学生谢婧遗憾地说。
岁月无言,最美的纪念碑其实早已静静屹立在人们心底。
做一粒种子为高原添绿
“敬爱的校党委,我以无比激动的心情提笔写这封信,以表达我的决心——毕业后到青海去,到西北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封发表在1984年6月5日《东北师大校报》上,题为《我要去青海,做一个开拓者》的文章,作者正是21岁的郭力华。当时,师范院校生物学毕业生很走俏,品学兼优的郭力华却毅然选择了支援大西北,成为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一名教师。这样的举动,即使是在1980年代,也是需要勇气的。所以,她同寝室的同学还集体给她写了一封公开信——《力华是一个勇敢者》。
这份勇气一坚持就是8年。一个女孩最美的青春年华全部留在了西北荒漠上。
冬天,校园的露天水管是冻死的,郭力华提进实验室的每一桶水,都是用开水浇到水管上,融化里面的冰才放出来;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她经常像男同志一样出野外、下基层。1990年,因为爱人出差不在家,她带上年仅4岁的儿子翻越海拔4000米的达坂山,到祁连山脚下的野牛沟进行野外调查,一待就是10天!
她的汗水和付出,换来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生,换来了学科科研建设的不断进步。她本人也因此被选入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组织的“志在四方艰苦创业”全国优秀大学毕业生报告团,并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愿做一粒种子,为高原添一点新绿”——郭力华用行动践行了自己当初的誓言。
魅力老师甘当“学生妈妈”
1992年,郭力华前往海南师范大学任教。对她来说,越是偏远、教育落后的地方,越需要培养人才,而且海南是生物宝库,有广阔的舞台,作为一名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这一选择是内心使命的驱使。
讲台上,郭力华是渊博风趣的魅力老师。
她在海师大担任过8门课的教学任务,年均教学量超过300课时。在教学中,她注重创新,旁征博引,富有激情。从2000年至2007年,海师大在学生中评选“你最喜爱的老师”,郭力华年年荣居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魅力老师”。
只有郭力华身边的人才知道,这一份魅力,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换来。
海师大生物系老师黎志灵告诉记者,郭力华备课,总是从大量参考书中摘取一摞摞的卡片,为了教好教学法,她还与全国中学生物学科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以便及时获取信息,滋养学生。
“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拥有一桶水。”带着这样的信念,郭力华以38岁“高龄”考上博士,重返东北师范大学。读博的三年,她的宿舍晚上很少看到灯光,因为她吃住基本都在实验室。
走下讲台,郭力华又是温柔热心的挚友亲人。同事在家庭、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她总是放在心上。王锐萍老师的儿子被毒蛇咬伤,她多方打听,第一时间买来特效药送到王锐萍手中。1995年,海师大要引进一位博士来生物系任教,但他最初却不想留下。郭力华以一名普通教师的身份把这名博士请回家,下厨做饭,陪他逛菜场、游海岸,热情介绍海南的风土人情。郭力华的真挚挽留,最终打动了他。
谁也说不清楚郭力华帮助了多少人。2002年,她去琼中调研,认识了两名特困生,从此她包下他俩所有学习费用;张伟华是孤儿,四年大学生活费全是郭力华出的;来自安徽的程松林,入学时家乡遭灾,郭力华替他交了学费,买了生活用品;卢传军得了白血病,她立即赶到医院,把随身带的500元放在了病床边……
郭力华对学生的爱自然流露,甚至曾让人误会与她同行的两名学生是她孩子。“老师当时开心地笑了,摸着我俩的头说‘对啊!这是我的大女儿,这是我的小女儿。’我很想对她说,‘我们早已把您当做了母亲,在心里不知道叫了您多少遍!’”海师大2006届毕业生王芸深情回忆说。
抗争疾病化身光明“天使”
2005年,郭力华经常出现腹痛等身体不适症状。2006年暑假,她被确诊为“胆总管癌晚期”,而此时丈夫已经离她而去,儿子正准备高考。咽下泪水,郭力华瞒着所有人,去做了第一次手术。
术后不久,坚强乐观的郭力华又登台授课。一位细心的学生发现了她裤子口袋里藏着排泄管,她巧妙地躲过了学生询问。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等待第二次手术的日子里,郭力华尽管身体虚弱,依然为数百名顶岗支教的师范生上了四节示范课,为从贫困山区来学校参加培训的教师讲授教学法讲座,为研究生辅导论文……
2007年春节后,郭力华从北京301医院转回省人民医院。这一回,医生再不许她回讲台了。她想念学生,每天发短信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病痛折磨,她吃不下咽不下,就拿教科书、资料和学生论文当“食粮”。
然而,对讲台有着无限眷恋的郭力华,最终还是没有回到她日夜思念的地方。
2007年8月7日,44岁的郭力华走了,但她把最后一丝光明留在了人间。
按照郭力华生前的愿望,她捐献出的一双眼角膜被移植到三位患者眼中,改善了他们的视力。
“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身上体现着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她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人民需要这笔财富,社会需要这笔财富。”海师大党委书记林北平说。
郭力华走后的第六年,海南师范大学首批博士点获批,郭力华生前曾积极参与申博前期工作的生态学科正是其中之一。而她病倒也不忘参与的海师大“播种希望”行动计划,从2006年一直坚持到了现在,累计送教到乡1422次,培训骨干教师2830名,受益学校655所,受训教师2.5万多人次。
郭力华用爱和责任点燃的这一簇烛光,没有熄灭,也永远不会熄灭。
(本报海口9月4日讯)
礼赞英雄
学生和同事眼中的郭力华:
她总能带来温暖和快乐
■本报记者周元
回顾郭力华的故事,总能感觉到一股融融的暖意。在郭力华的学生和同事们眼中,爱笑、爱美、善良、热情的她,不管身处何地何境,总是毫不吝啬给予别人温暖和快乐。
张志青是郭力华在青海师范大学支教所教的第一届学生,现在南京一所中学当老师。她说,郭老师刚到青海时,因为高原反应,身体很不舒服。她和另外一名女生知道后,到郭老师房里送开水。“她躺在床上,脸色很不好,可还是硬撑着要起来。后来过了很长时间,她一直记着这件事,倒把我感动了,我不就是给她送了瓶开水吗?”张志青说,郭老师从来只记得别人的好,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总是很快乐。
对海南师范大学生科院教师汪继超来说,郭力华不仅是老师,还是同事和领导。汪继超1994年从内地考上海师大,刚来海南时,由于气候、习惯等种种不适应,情绪很低落。他回忆说,当时他和同学们经常去郭老师家中做客,一谈就是大半天。“虽然我们是她的学生,但她却愿意跟我们做推心置腹的朋友,愿意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如果没有她循循善诱的教诲,就不会有我今天的发展。”
研究生毕业留校后,汪继超负责野外生态基地的工作。野外工作的条件非常艰苦,有时真觉得扛不住了,他就打电话给郭老师倾诉。汪继超说,即使患有重病,郭老师也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去看望她的时候,经常听到病房传来她的歌声。“郭老师是一个乐观的人,喜欢苦中作乐。这么多年来,她的做人准则,有形无形影响着我们,是我们一生都用不完的财富。”
如今,这份拼劲,这份执著仍在海南师范大学延续着。一大批骨干教师,响应学校“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行动,牺牲休息时间,不辞辛苦送教下乡,为我省提高农村师资水平贡献力量。(本报海口9月4日讯)
链接
影片《最后的讲座》:根据全国模范教师、海南师范大学教授郭力华先进事迹改编拍摄。该片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好评,被定为国家民族语言译制片和2010年全国推荐影片之一。
影片以郭力华教授的最后一次讲座为主线,采用倒叙、闪回等艺术手法,重现了郭力华从在东北上学、到青海支教以及来海南发展的人生轨迹,通过一个个感人的片断和细节,充分展示了郭力华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真实感人、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人民教师不平凡的一生。
网友热赞
@豪豪小坏蛋:郭老师之所以会获得众人关注,会感动大家,我认为正是因为她的无私,读过她的事迹,看过以她为原型的电影《最后的讲座》,愈加深入地了解她,愈发深深地敬佩她,为教育事业她倾注了一生,致敬郭老师!
@三亚浩洋大船服务有限公司:用真心换取人间温情。
@csfy1232012:郭力华老师确实令人敬佩。同事同学学生的讲述都让我们感同身受,尤其是让自己儿子在借条上签字让人动容。在好同事好同学好老师之外,她的儿子一定明白,自己有一个教子有方的好妈妈。一个总是记挂着别人和事业的人,大家一定也不会忘记她。
@程贝尔G大调:好老师,永远记住不忘!
@青霜虹影: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感动大家的人格魅力,看完这个,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个5张借条的故事,还有她因为草标本的损坏而落泪。
(本报记者陈蔚林整理)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