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等地贫困地区存在吃水难 三成群众喝不上干净水
在城市中,水唾手可得;但在有些贫困地区,喝上一口干净水可能是乡亲们一生的愿望。日前,新华社记者走访安徽、山西、河北等地的贫困地区了解到,喝水仍是当地的头等难事:水改多年仍然有三成群众喝不上干净水,一部分已经建成的安全饮水工程却因故闲置,同时相关人才匮乏,群众吃水没有可心的把关人。
任务繁重:三成以上群众仍喝不上安全水
安徽省阜南县童楼村是淮河沿线的一个小村子。虽然靠近大江大河,但吃水难仍是当地群众的一块心病。
“一旦下暴雨或者淮河有大水,井水就会很浑浊,颜色发黄。”童楼村村民童静说,在平常日子里,烧几次水后壶底都会产生厚厚的水垢,让人看着心里不舒服。
无奈下,一些人狠心买一台小型净水器。但是,大部分村民不得不靠这浑水洗衣做饭。“喝上安全的饮用水,是村里的父老乡亲们多年来的一大心愿。”童静说。
吃水难,在皖北地区是个普遍问题,其中以阜阳、亳州、宿州等地较为突出。
阜阳市水务局局长李磊说,各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安全饮水。近10年来,已经累计解决49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但是由于阜阳市农村人口占比较大,目前仍有350多万农民还不能用上安全放心水,占到全市总人口的三成以上。
“政府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全部解决剩余人口的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李磊说,但是,由于阜阳市贫困县多,地方政府财力较弱,对中央要求配套投入的资金筹集压力很大,“希望能考虑到沿淮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加大资金投入,减少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要求。”
工程闲置:约上亿资金起不到作用
日前,在山西省南部一座乡镇集中供水站,记者看到,供水站的院子冷冷清清,大门已经生锈,并且其中一扇半倒在地上。院子里的部分房间早已出租给附近的建筑工程队。透过窗户记者看到,调水设备上落满一层厚厚的尘土,显然多年没有启用。
供水站站长郭建宏介绍说,这家供水站连同全乡的输水管道,是由国家拨付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总共投资七八百万元建成的。2007年开始供水站为周边16个村子供水,然而2012年起由于村民欠费,其中15个村子已经停止供水。
供水站所在村在停水前连续欠水费17万元,村支部书记原秋虎介绍说,当地村民收入不高,还不习惯交钱喝水,久而久之欠下大笔债务。现在,村民打了一口深水井,继续喝含氟量超标的水。
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2015年曾对全省地方病区域的改水工程进行调查发现,山西省地方病氟中毒病区的改水工程非正常使用率达到12%,砷中毒病区的改水工程非正常使用率达到20%。参与调查的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业务办主任王正辉说:“以目前改水工程的投资来看,保守估计不能正常使用的改水工程涉及资金上亿元。”
河北省也面临同样的情况。1983年和2001年,河北承德县水务部门在当地多次实施扬水、雨水集蓄等饮水工程,工程在竣工后几年内发挥了较好作用。但是,由于近些年承德气候干旱,有效降水量少,加之部分村庄后期管理不善,自行拆除集雨设施等原因,当地集雨工程利用率不高,也出现设施闲置的情况。
人才匮乏:检煤的来验水 培训7天就上岗
记者调研发现,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还面临着相关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事关群众身体安全的饮水缺乏高素质的把关人。
在山西省临县,县里检测水质的技术人员只有3人,根本无力承担繁重的水质安全任务。山西岚县的相关部门也向记者反映,有的水质检验部门11个科室总共只有14个人。“一些水质检验按规定必须得有两个人来操作,但我们人手根本不够,大家都是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人员表示。
同时,技术人员年龄严重老化。临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拥有当地为数不多的水质检验设备,局长高恩奎坦言,该局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将近50周岁,对新知识了解不多,一些设备操作不了。但贫困的小县城吸引不住年轻人才,“已经20多年没有进新人了,招个专科生都困难,更别说本科生了。”
更重要的是,技术人员素质不过硬。山西北部某县自来水公司负责人介绍,当地供水水质化验曾长期空白。2014年3月才开始建设水质化验室,然而条件十分简陋。
在仅10平方米的检验室内,化验员安丽霞对记者说,自己毕业于当地农校的煤质化验专业,原来负责收水费。“自来水公司里没人学过水质检验,我的专业算是最接近的,就把我调到检验室了。”专业不对口,岗前培训同样缺失。安丽霞说,自己唯一接受的培训是卖设备的商家讲解如何操作仪器,“商家培训了7天,我就上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