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媒体高层参访三亚南繁研究基地
中新网三亚12月24日电 (记者 张茜翼)海南三亚是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也是热带高效农业大市。24日下午,参加“2015行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华文媒体海南行”的10多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人士,参访海南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地,了解热带农业的科研生产活动。
据悉,“南繁”是指全国各省(市、区)的农作物种子工作者,利用中国南端典型的热带气候条件,于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5月,在海南岛南部开展农作物种子加代、鉴定、繁育、制种等科研生产活动。近半个世纪以来,每年到南繁季节,全国有29个省的8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高等院校、民营科技企业的农业专家、学者8000-10000人云集到海南省的三亚、乐东、陵水等市县,开展南繁工作。
“海南南繁基地,在加速农作物品种改良进程方面,具有全国绝无仅有的光温资源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柯用春介绍,一个新的农作物品种的选育一般需8-10代,在内地,冬季不能从事大田科研生产,一年只能完成一代,育种周期为8-10年,而在海南南繁基地,一年可以完成2-3代,同样通过南繁进行新品种的鉴定、品种试验、亲本扩繁,也大大加快了优良新品种推广的步伐,这就是南繁的优势。此外,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已跟印尼、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技术上有交流合作。
听完柯用春的介绍之后,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纷纷称赞“南繁”所取得的成绩和三亚的热带农业发展。现场,他们还品尝了该基地生产的三个不同品种的哈密瓜,皮薄肉细,香味浓郁,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印尼《千岛日报》社长林豪现场表示,希望通过媒体力量推动印尼跟海南在农业方面的合作。
随后,华文媒体负责人又来到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三亚杂交水稻育种及南繁试验基地(下称“中心”三亚基地)参访。
在基地门口,袁隆平先生题写的“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颇为醒目。为了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袁隆平院士于60年代末率领科研人员来到了三亚开展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
陈秋香是“中心”三亚基地的“大管家”,他从初中毕业就开始追随袁隆平做水稻种苗的培育科研工作。他向华文媒体回忆道,40多年前开始,袁隆平先生率领着这支水稻团队在海岛上艰苦地“开天辟地”。
陈秋香说,早期的试验基地是科研人员“吃住在农民家、烧柴上山自己砍、吃菜自己种”,更谈不上科研条件。41年间,他都未回湖南老家过年。“每次袁隆平先生到三亚的基地,都是卷起裤腿跟团队一起下稻田做科研。”
据悉,“中心”三亚基地在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该中心取得的80多项科研成果,育成的10多个不育系和100多个杂交水稻新组合,获得的10多项国家奖励、40多项省部级奖励,都是与三亚基地的作用分不开的。(完)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