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当为改善医患关系担一份重责

17.08.2014  02:16

  “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全失踪”,没有比这更令人义愤填膺、满腔怒火的字眼了,这条华声在线8月12日发出的报道,与其后湘潭市公共都市频道8月11日的新闻视频一经传开,便引爆了社交网络。但是事件并没有沿着人们熟悉的发展轨迹推进,其后不久,各种真假莫辨的事件细节开始在互联网上发酵:医院“保大人还是保小孩”的电视剧式零和选择,死亡孕妇的婆婆有没有说“切了子宫就不能生二胎”的罗生门,以及究竟是死者家属首先天价索赔还是医院多次意欲低调私了等等争议,无异于给沸腾的舆论又添了一勺滚油。

  医患关系这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再一次触动着人们的神经。对于持续撕裂的医患关系,不少医疗界人士和评论将部分原因归咎于媒体,认为媒体推波助澜。诚然,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是医院与患者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由于现代医学的高度专业性,患者通常处于弱势一方,他们往往把“媒体介入”当做“救命稻草”,企图通过舆论压力来“讨说法”以满足自己的知情权,这是十分合理的做法。但是媒体作为医患二元关系中的桥梁,究竟有没有尽到责任,有没有谨守操守,都是令人十分怀疑的。

  由于患者信息资源的弱势地位和对医疗机构人员的刻板成见,在多数情况下,媒体会带着强烈的所谓“社会正义感”去偏向患者。正是这种“有色眼镜”,往往令记者在报道时怀有情绪和倾向性,听信患者一面之词,刻意回避对医院方有利的事实,还会刻意回避甚至宽容赞赏患者“医闹”、伤医、杀医的违法行为。这种先天恶意的情绪预判,虽然可以让写出来的报道耸人听闻、吸引眼球,却违背了新闻报道基本的客观公正和平衡性,对社会大众造成强力的误导。比如在本次事件中,华声在线首先刊发的报道就处处表现着这样的倾向性——“亲属等待至无人回应后冲入手术室……却看到难以置信的一幕: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也没有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 可是据目前现场视频来看,家属是暴力破门冲进手术室的;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齐先强在回应新京报记者时称:“抢救已完成,只是在休息室”。新华社采访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杨剑时,杨也回应:“在病人死后,医生对其伤口进行了缝合,对血迹进行了擦拭,家属看到死者嘴角有血迹,可能是擦拭之后再次流出的血。死者家属破门而入时,确实没有医护人员守在死者遗体身边。当时,医务人员害怕被情绪激动的死者家属殴打,因而脱下了手术服,在旁边的值班室休息。”媒体的春秋笔法把原本并不复杂的事情赋予强烈的悲情色彩,挑动读者情绪的同时却扭曲了客观的事实。

  另一方面,医学是专业性和术语化极强的科学,绝大多数媒体人并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背景。媒体的报道要既正确传达科学结论本意,又能将专业科学知识转化为一般民众所能理解的文字,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者要做出一份符合科学精神,正确还原事件原貌的报道,必须提前阅读专业书籍、咨询相关专家,做足功课方可游刃有余。在这次纠纷中,许多医疗工作者严厉抨击媒体没有查证医学常识就进行报道,把患者“产前检查一切正常,为什么没有检查出羊水栓塞?”的错误认识不加批注地刊出,误导没有专业背景的一般读者。

  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媒体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出现的错误都有可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媒体既然肩负着“社会公器”的重则,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就更应该谨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把责任感和荣誉感放在点击量和金钱之上,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