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逊"一周年文昌回访:坚硬脊梁下的新希望
林诚家新房子的门梁上,一排五彩颜色的小雕花甚是好看,花儿映在青白色的墙壁之上,也映在林诚微笑着的眼睛里。
这是文昌市翁田镇明月村农民林诚的家,会一手木工活的林诚把一根根粗木刨成梁柱,用刻刀雕出了一朵朵花儿,靠双手重新建好了自家小楼。很多人不会忘记这位53岁的农民,“威马逊”台风后明月村松树一组与外界失联,2天后见到焦急寻回老家的女儿,看着家中一片废墟,床上瘫痪着的老父母,他眼里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与女儿抱头痛哭。
就是那张捕捉父女俩流涕哭泣的相片,被视为灾难创伤的标记,至今仍是人们对那场台风记忆中最揪心动容的一幕。
“威马逊”一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回访了多位在台风中有着难忘故事、并曾被媒体写于报端的灾难见证者们,看到了灾后重建的新生状态,感受到了共渡难关的温暖力量……
那些习以为常的精神品格竟是如此宝贵。
灾难后凝聚起的精神品质
翁田镇内六村,“威马逊”台风登陆点,村口大榕树吐露的新枝仿佛告诉来访者:灾难永久地成了过去,现在这里农民过的日子——都是新的。
粉白崭新的文化室、靓丽的民居、宽敞干净的环村路、奋力生长着的花儿和草。午后闲适的时光里,村民们嬉笑地围坐一起喝茶打牌,仅在1年前,文昌受灾后第一次踏足内六村时,这里是明月村31个村小组中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一片片倒塌的房屋和临时帐篷中一张张愁苦的脸,叫人很难忘却。
自从2014年7月18日超强台风袭击了家园的那一刻起,40多岁的钟玉燕从没有放弃希望,她坚信政府一定会来救她。狂风先是掀了屋顶,又推倒了院墙,顶得她根本走不出大门呼救,她躲在后院一个木桌子上,眼看着洪水没了桌脚一层层漫上来。为了希望,她忍住了浑身被打透的刺痛般的冷,不再去想会不会丢命,脑子闪现的都是家里羊棚的60只小羊安全,还有与亲人重逢的想象。20多小时后,部队官兵进了村子。
“羊被压死了,房子塌了,我的心也塌了,但还好,人还在。”钟玉燕感慨地说。走访让我们发现,曾经灾难面前,尽管每个人受困环境和心理状态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从某一方面获得了独特的精神力量。对钟玉燕起了关键支撑作用的,就是“希望”。
对于救人英雄符传道的父亲符勇来说,支撑他走过痛苦的是一种“感念”。台风时,文昌罗豆农场被汹涌的海水倒灌,26岁的南洋村青年符传道为转移16名老人和儿童3次往返村庄,最后一次不幸被无情的大水吞噬,再也没有醒来。
1年过去了,符勇夫妇在居住的狭小屋内的床头边摞起几个箱子,把儿子的照片放在上面,他们感觉儿子就在身边从没有走。
政府和社会各界向这位英雄少年的家庭伸出了援手,可本就是被救助对象的符勇夫妇,却反过来将捐助款都用来帮别人。去年他和妻子符霞在看到爱心助学的报道后,知道灾区还有不少学生因为受灾交不起学费,两口子毅然从受捐资金中掏出了3万块钱,帮助了3名文昌灾区的困难学子读书。
“今年春节,静雅还特意来村里看了我们。”符勇口中的静雅,是翁田镇贫困大学生王静雅,同样受灾严重的她在为学费而发愁的时候,收到了来自这个英雄家庭的捐款,才得以赴湖南开始大学学业,而每次静雅要说感谢的话时符勇就说,“孩子,这是你的哥哥阿道给的学费,是阿道……”,话没说完便流下泪来。
捐出了钱,1年多,符勇还是住在老房子里,把掀翻的房顶补了补,儿子走后,在上海工作的女儿符苗苗和女婿于去年11月份回到海南,为的就是能经常见到父母。如今,女儿和女婿在文城开一家小旅行社,现在全家的念想就是筹钱,准备今年8月份修建一间新房,符勇说,“建新房一直是阿道的梦想,儿子当时想让我们一家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家,他今年要帮儿子圆梦。”
“团结”,历经灾难的林诚重新认识了这两个字。“村子毁了,我们就重新把房子建起来!”林诚带着松树一组的农民们谋划着,先帮着把村里的五保户、低保户老人的房子修好,条件好一些的家庭往后靠一靠,大家一起出工出力,互相鼓着劲。林诚是木匠,他把村里盖房需要的木工活儿几乎都包了下来。明月村支书陈泽存说,“老林自家的房子是全村最后一个修完的,之前,贫困户的房子早就建好了。”凭着这一股子团结的力量,和松树一组一样,文昌市翁田镇5343户重建房屋在今年春节前全部建设完毕。
“情谊”,是农民钟玉燕的深切感悟。“你们能不能捎个话给市委办的徐主任,再忙,让他回来我们这看看,我们想他。”台风后,内六村农民盖房子缺资金,驻扎在村里的市委干部徐建超除了帮农民申报政府补贴款,还帮农民办好了银行贷款,钟玉燕和许多村民一样,并不符合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条件,村民们的贷款全靠这位“徐主任”一家家跑下来的。钟玉燕说,“是这些干部们给了我们希望,他们在,我们就有依靠。”
走访中,还有很多村民熟悉,但又叫不出名字的人,被村民们一辈子记在了心里的人。
希望、念想、勇气、乐观、坚强、毅力、亲情、关怀、爱……这些平时人们习以为常的精神品格,在灾难绝境中转化成了强大的生命力,如一盏盏明灯照亮黑暗。
努力恢复中的受损产业
来自灾区四面八方的镜头,见证着人们迎接又一个仲夏到来的点点滴滴……
新建成的10.8公里长的文昌罗豆农场东寨港防潮堤,从三江与罗豆交汇口一直延伸到东寨港,绵延的黄土堤像士兵一般守卫着距大海不到百米的一座座村庄。副场长林道禧使力地跺了跺脚下的土堤,“这条投入800万元新建成的防波堤应急工程,比原先的坝子宽多了、高多了,而在今年年底,还将把这条堤坝建成标准化防潮堤,使防汛标准达到40年一遇。”“威马逊”台风在罗豆农场群众心里烙下了伤疤,这条50年代修建的防潮堤溃坝,在台风袭来时竟出现了46处决口,海水倒灌导致罗豆农场24个村庄被淹,村民家园被毁,养殖和种植产业遭受重创。
罗豆人“生命的保护线”没能保护住罗豆,而农场1.1万亩被淹的农田也在等待恢复。
农林牧渔产业关系着广大农民的生计,农业方面,罗豆农场积极复耕。
“灾后,我们组织80多人的队伍,在省市政府的帮助下,对被淹的农田进行清洗。”林道禧说,农场还用6部拖拉机对农田进行耕犁。经过淡水冲洗后,农场盐度低的1300亩农田已经恢复生产,但还有近万亩尚无法复耕。
在农场放梅村,林道禧带我们来到省农科院一处200亩的水稻试验田,尽管近期文昌遭遇干旱缺水,但这里有几十亩的水稻长势很好,金黄的麦穗沉甸甸的。台风后,很多农民按照农业传统生产常识推断,去盐渍化的农田恢复起码要3年到5年时间,为解除农民顾虑,尽早恢复耕作,省农科院专家组开辟了这块试验田,一旦试种成功就进行推广。林道禧还透露,为了更好治理被淹农田,罗豆农场正在筹建海水倒洗耕地项目。该项目前期的财政预算和设计已经完成,预计在8月进行项目招标。
林业方面,翁田镇镇长郑学告诉记者,“威马逊”台风灾害使翁田林业受损面积达到11万亩,今年受到天气干旱等自然因素影响,全年林业恢复面积指标约2万亩,但目前为止复种面积仅0.66万亩。
相比农林,走访中,我们发现渔业产业恢复状况要乐观很多。在翁田镇,海淡水养殖业已经全面恢复正常生产,在恢复生产的1.99万亩渔业养殖中,虾苗孵化厂、东风螺及鱼虾养殖业比去年规模更大,有不少新的养殖企业已进驻,目前,利洋水产、海昌水产、海一水产等企业每家年产虾苗已在1亿尾以上。
坚硬脊梁下的新希望
还记得那座台风中受八方支援的孤岛吗?海口市演丰镇北港岛,这个台风中几乎遭遇“灭顶之灾”的岛屿,如今处处呈现着新风貌。新房盖起,一间间渔排网箱在岛屿周边重新搭建,蓝色的新钢船停靠在码头,阳光下奕奕灼目。北港岛农民陈奕存载着记者来到海上修复好的渔排。去年“威马逊”超强台风把他多年辛苦经营的52网渔箱打毁了大半,经济损失上百万元。那时看到白花花的大海,他感觉“天塌了”。灾难过后,党和政府出手相救,不久便给他每网渔箱补贴1200元,领到6万多元渔箱重建补贴款的陈奕存和村里大多数渔民一样,靠政府补贴加上自己的积蓄重建网箱。今年,他修复了50多个渔箱,“价格好的话今年可以赚到100万元。”
演丰镇委副书记、北港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泽江说,政府一共为北港岛村民重建了120艘钢制渔船,发放了300万元重建资金。他伸手指向北港岛不远处的一片海湾说,按照北港重建规划,这里很快将建设起新的U型防风渔港;而为改善北港岛生活环境,新垃圾转运船也将很快投入使用;铺前大桥建好后,北港和塔市之间修建便桥方便渔民进出,光纤接入北港岛也将得以实现。
“盖好新房,有新渔船,过上好日子,跟重生一样,都是托党和政府才有的福气啊!”老渔民陈长丰感叹。
是的,在最困难的地方,总有最钢硬的脊梁,这不仅是陈长丰老人的脊梁,也是整个灾区人民的脊梁,这是任何艰难险阻也打不垮、压不倒的海南脊梁!
记者 杜颖 实习生 文韬梦黛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