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如何看待“门票经济”的公益效益问题

25.11.2014  17:07

  之所以公众对门票经济持“门户之见”,无怪乎是门票定价机制的不透明、门票价格听证的走形式、门票收入的流向存疑,让公众多了抵触情绪罢了。

  金九银十旺冬春。当阵阵朔风已在北国呼啸而起的时候,海南旅游再次凭借得天独厚的热带气候资源和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迎来了旅游黄金季。候鸟游、蜜月游、养生游……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不仅为不同层次的游客提供了众多的选择,也延伸着海南的旅游产业链,在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里,书写着转型升级的海南篇章。

  然而,“千里之路,不可直以绳”,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如何在游客、导游、旅行社、景区、酒店、餐饮场所,以及地方政府、当地居民之间,寻求公共资源服务、物价平衡等的最大公约数?既以优质化的旅游服务普惠游客,又以精细化的地方政策保障民生;既让游客共享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旅游“红包”,又让旅游产业链上的诸多商家收获红利,不仅考验着行业智慧,也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执政能力。

  以海口市物价局将于近日召开的海口红树林乡村旅游区价格听证会为例。尽管听证会公告表示,价格拟定方案从承建企业投入成本情况和消费者承受能力以及承建企业成本补偿及合理利润考虑,并拟定两种方案备选,但社会各界仍有不同的声音,并围绕是否应该收门票展开讨论,呈众口难调之势。

  对于“门票经济”,公众已不陌生,并对一些景区动不动就涨的门票颇有怨言。国务院今年8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规范景区门票价格,要求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上涨。而且,无论是从2002年起调成免票模式的杭州西湖经验来看,还是从近年来进入“免票时代”的福建武夷山、南京玄武湖等景区的收获而言,虽然在门票经济上丢了“芝麻”,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带动了餐饮、旅馆、零售、交通等众多相关行业,旅游总收入却捡了“西瓜”。

  需要看到,门票免费在旺丁旺财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一些景区的人山人海,让一些地方“挤成了一锅粥”,导致旅游质量下降、游客满意度滑坡。其实,对于过度的门票经济来说,需要闭门思过、紧刹“油门”,但是门票经济本身并非“落后旅游”的代名词,也不该是垄断经济的“替罪羊”。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对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景区而言,适当、合理的门票,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开发,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也有利于对景区的生态保护、文化保护予以反哺。之所以公众对门票经济持“门户之见”,无怪乎是门票定价机制的不透明、门票价格听证的走形式、门票收入的流向存疑,让公众多了抵触情绪罢了。

  任何产业都有着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旅游产业也不例外。能否实现旅游公益和旅游效益的“两条腿”走路,不该收门票的还景于民,该收门票的合理收费,达成旅游产业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良性循环,不仅关系到具象化的景区景点的产业发展路子能否越走越宽,越走越舒坦,对于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而言,也有着打破“天花板”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