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技奖励重质不重量 申报者凭一篇论文斩获自然科学一等奖

17.12.2018  12:32

  12月13日,2018年度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结果新鲜出炉。科技日报记者注意到,其中一个最突出亮点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黄志伟教授团队承担的“艾滋病病毒Vif‘劫持’人CBF β和CUL5 E3连接酶复合物的分子机制”项目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在提交科技奖励评审材料时,按常规需要提交8篇代表性论文的要求下,仅提交了在《自然》杂志(《Nature》)上发表的一篇影响因子为40.137的高质量论文。

  哈工大从哈佛大学引进回来的高层次人才黄志伟,成为黑龙江历史上首位凭一篇论文斩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科研人员。他也成为黑龙江评审新原则“不唯数量、注重质量”的获益第一人。这在黑龙江科技奖励历史上是一次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突破性改革。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根据以往每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推荐书》填写要求规定,申报自然科学奖的人必须填报支持所申报项目的8篇(不超过8篇)代表性论文,且论文数量多多益善。一般申报者都填满8篇论文。而此次,黑龙江大胆改革科研评奖体制机制,打破8篇论文的要求底线,不重数量更重视质量,评审专家对仅递交一篇论文的黄志伟一致给与好评,最终黄志伟收获大奖。这在黑龙江科技界引起极大反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喜军认为,此次黄志伟在《自然》杂志发表的这篇论文,影响力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凭借这一篇论文获得一等奖,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这体现了黑龙江省科技奖励评审机制的大胆创新,打破原来唯论文数量、唯引用次数的原有方式,是一种巨大进步,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导向,这将引导黑龙江科研人员在未来的科研中,不再单纯追求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争取研发出对行业领域有重大突破、有引领推动作用的科研成果。

  记者了解到,《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黄志伟此次获奖,正是国家在人才评价制度中倡导的‘四不唯’的具体体现。黄志伟这篇论文不仅有重要的科学发现,而且在下游的实际应用中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研发了基于这种新发现的治疗艾滋病新药,并且已经进入临床试验。此次黑龙江对于科技奖励评审机制的改革将有利于促进源头创新,形成以价值导向和科学文化为核心的良好学术生态,为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环境,鼓励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领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真正潜心研究有价值的重大成果,以实际行动落实‘四不唯’。”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院士欣喜地评价此次创新评奖。

  黄志伟本人对于此次获奖既意外又有准备,他说一个耶鲁大学的同行曾经对他说,黄志伟在哈工大取得的成绩,是他在耶鲁大学做了八年也没有做出来的成果,而黄志伟从哈佛大学回到边远的黑龙江,能取得这么显著的成绩,也给其他海外学人一个启示,学成归国不一定选择资源条件较好的北上广深,在边远的黑龙江一样能取得好成绩。黄志伟的经历给更多海外学人以信心。

  (科技日报哈尔滨12月13日电)


作者:李丽云 通讯员 周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