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首创MLF两个月投放7695亿 降息预期升温
11月6日,央行发布了《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证实9月和10月,央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分别投放基础货币5000亿元和2695亿元。
国开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对《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表示,三季度,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略显宽裕,但银行的预期不仅仅在于实际的货币投放规模,而在于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因此各家银行在流动性上留有较大余地,以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险,导致在某些时点银行间市场利率反而出现紧张。因此,此次MLF的实施可能对市场利率不会起到太大作用,银行的风险偏好没有改变。
9、10月两次使用“MLF”
今年9月,诸多媒体报道称,央行向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了5000亿左右的SLF(常备借贷便利),此消息一直未得到央行和商业银行的正面回应。
10月,市场再次传言央行向股份制银行实施了一次3000亿左右的SLF操作,随后中金公司称此次操作并非SLF,而是央行新创设的MLF(中期借贷便利),同样央行也并未回应。
《报告》表示,根据货币市场流动性总体情况,第三季度人民银行未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常备借贷便利余额保持为0。
而此次《报告》终于澄清了上述两次传言。今年9月,央行创设了(Medium-term LendingFacility,MLF)。9月和10月,央行通过MLF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分别投放基础货币5000亿元和2695亿元,期限均为3个月,利率为3.5%,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增长。
央行称,总体看,在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出现阶段性放缓的情况下,MLF起到了补充流动性缺口的作用,有利于保持中性适度的流动性水平。
杜征征认为,基础货币投放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传导一般有2~3个月的滞后性,资金是留存在金融市场体系内还是投放到了实体经济,需要观察,由于对未来经济下行的预期,很可能造成银行惜贷或提高风险溢价,两种情形下实体企业能获得的融资都不会大幅增多。总体来看MLF会有一定效果,但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尽管央行称,第三季度进一步调整了与小微企业、涉农贷款等信贷政策执况相关的政策参数,并适当加大了对支小支农贷款较多的中小金融机构的调整力度,但巴克莱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常健分析认为,“分企业规模看,PMI数据显示定向宽松措施对于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成效不大”。
降息预期再度升温
央行表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贯彻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和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要求,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虽然央行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调控依然态度谨慎,但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再次加重了市场关于降息的预期。
常健表示,10月国家统计局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意外从9月的51.1回落至50.8,证实了内需疲软、增长势头羸弱的局势。预测中国央行还将两次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一次在2014年第四季度,另一次在2015年第一季度。10月官方PMI数据走低、内需持续疲软以及通缩风险的不断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创近五年新低等因素加大了央行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