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开读者俱乐部:从文学迈只脚进生活
中新网海口9月2日电 (记者 关向东 张茜翼)知名文学杂志《天涯》首开读者俱乐部,一场“传统文化与当下道德建设”的文化沙龙,1日下午至夜晚在海口百年骑楼老街举行。访琼作家郭文斌和海南省一众文化人士,就当下知识界是否要祭起“传统”与“道德”大旗引领社会潮流论道。在《天涯》主编王雁翎看来,这是该杂志“从文学迈只脚进生活”传统的延续,希望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作者、读者、编者三者之间的距离。”
创刊于1972年的《天涯》是海南省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在1996年之前,它只是全国众多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期刊的一员,“刊发小说、诗歌、散文、评论而已”。1996年,时任社长韩少功、主编蒋子丹对杂志进行了改版,提出“大文学”、“大文化”的办刊方向,主张知识界走出文学象牙塔直接发表对现实生活与文化的观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有识之士长期为《天涯》撰稿,所刊作品获得过诸多文学奖项,并入选内地及香港大、中、小学教材,不少文章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广为传播。1996年,《天涯》改版被《新民晚报》评为当年国内文坛十事之一。连国外多所世界著名大学的图书馆都订阅该杂志。
据王雁翎介绍,《天涯》改版十多年来强调关心社会、关心现实,首创的《作家立场》栏目,内容以作家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怀为主,“这里的‘作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一切写作的人”。另一独创栏目《民间语文》也颇受欢迎。“最初设立的宗旨是给作家们提供一些民间的原生态的资源,栏目的作者就是普通老百姓。上世纪90年代,这个栏目除了发表反应社会各方面的文章,比如‘文革日记’等,还刊载都市流行语以及各地方言,可以说雅俗共赏。”
“如今网络发达、纸媒受到冲击,我们开通了杂志的官方微博、微信,跟读者加强线上交流,但是同时也尽可能地在线下跟读者交流。《天涯》有不少知名作者,从此可以借着读者俱乐部,落地地、真正地走入社会,跟读者“面对面”。
在海南成长数十年的《天涯》关注、扶持着海南本土作者。日前由中国作协评出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原发于《天涯》杂志的张楚小说《良宵》、叶舟小说《我的帐篷里有平安》获得短篇小说奖。据悉,本届鲁奖共有五个短篇获奖,《天涯》杂志占了其中两篇,这在国内文学杂志中可谓罕见。
为何首次文化沙龙选择“传统文化与当下道德建设”这个主题?在王雁翎看来,《天涯》杂志原来更多承担的是公共知识分子对社会的不公、不义等现象的批判性功能,“但是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会来说,仅仅有批判是不够的。针对当下社会的道德状况,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