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稳健康发展的大逻辑——代表委员谈经济发展新常态

05.03.2015  01:56

   【两会聚焦】

  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阶段,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对于将给中国带来发展新机遇的新常态,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将其泛化和娱乐化的现象。如何正确理解新常态这个经济领域的重要定义,使机遇转化为中国未来发展的真实图景?代表委员纷纷发表意见建议。

   全面辩证认识新常态

  “前几年,一些经济学家曾经担心,如果GDP不能保持8%以上的增长,就无法满足每年1000万的新增就业。但去年GDP增长7.4%,就业情况依然很好。原因是什么?一方面,2014年我国GDP总量比2013年增加了8665亿美元,这一增加值比1996年全年的经济总量还高出约57亿美元;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变了,现在服务业吸纳大量新增就业。”上海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刚刚发布的《2014年统计公报》中,可以“数”读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特征和新趋势:2014年,我国GDP增长7.4%,在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2.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比人均GDP增速高1.2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委员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也有人将新常态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速一路下行。

  “当前,我国正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面临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在经济增长速度背后更深刻的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全面转型。中国实现由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转型,将形成经济中速增长,新增就业不断扩大,全社会创新创业,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将不断优化。预计未来5年至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仍会以10%左右速度增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指出,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特征,目前在新常态问题上存在三个误区:一是把新常态泛化,二是把新常态作为一种口号而不去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三是对它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经济增长速度。

  “新常态的核心是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优化自身。新常态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要以科学、合理的心态理解新常态下的社会现象。更多的要考虑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型的有效性、机制的完善性。”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代表指出。

   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

  在今年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常态”一词共出现207次,与“新常态”搭配最多的词汇是“适应”。如何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松江的故事具有借鉴意义。

  20世纪90年代,松江抓住世界产业梯度转移加速和上海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机,高速发展工业,19年间GDP的平均增速高达23%。代工生产最火的时候,一年近5000万部笔记本电脑在松江组装,被运到世界各地。但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2010年开始,3年间,大量代工产能被转移出去,松江的GDP数据一度很难看,2012年GDP增速为-5.5%。

  “淡定心态看数据,一门心思促转型。”盛亚飞代表说,“在新常态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客观规律,谁也回避不了,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功课。”现在松江工业园区已是3.0版本的园区,形成了3D产业基地和先进的计算机芯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2014年,松江GDP回升到5.5%的稳定增长。

  “在市场倒逼中,我们重新调整发展思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着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在诸多挑战面前企业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广东昭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凤仪代表告诉记者。通过技术创新,昭信企业集团实现了从以手工操作为主到半自动再到全自动为主的生产模式升级,践行了从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的转变;企业投入近两亿元形成具有自主研发设计的半LED产业链,拉开了升级转型的高科技绿色发展序幕。

  迟福林委员指出:“未来我国的增长动力有三个方面,一是由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带来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二是国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升级都将成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三是随着简政放权的进一步推进,以‘负面清单’为重点的有序市场环境将会形成,对于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活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以大战略引领新常态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三大国家战略,即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刘树成委员指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情况下,根据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力量的战略支撑,是集“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于一体的重大举措。2015年,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会有良好开局。2016年至2020年,以三大国家战略为引擎释放出的新动力,加之“十三五”规划的启动与实施,有望使经济增速止跌企稳,并适度回升。

  “未来几年,互联网将与商业革命、制造业革命相结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成为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未来6年,中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到3个百分点是完全可能的;伴随消费规模快速扩张,将为中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提供市场潜力与市场空间。预计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从2013年的23.8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5~50万亿元。这些将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带来新的红利。”迟福林委员告诉记者。

  “我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在新常态下,要把年度、季度宏观调控措施与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紧密结合,确定好三大国家战略到2020年及其后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并将它们具体化和精细化地逐一分解,分解为当前各年度、各季度可操作和可检查的措施,相互衔接、相互配套地实施。”刘树成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