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学之旅——记陈巴特尔教授在教育科学学院的讲座
在教育研究当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比较,将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将本地与外地比较,在比较中寻找差异,谋求发展。5月27日下午,教育科学学院有幸邀请到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陈巴特尔教授进行讲座,与教育科学学院全体师生共同探讨“剑桥大学何以造就科学精英”的教育思考。
陈教授是蒙古族人,所研究的是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族的高等教育。但是这与剑桥大学有何关系呢?我们不得不从陈教授的三本书中寻找答案。《守望·自觉·比较》这是第一本书,陈教授从1983年到现在一直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在教育中辛勤耕耘并乐此不疲,就像是一个守望麦田的人,守望着自己的那片教育土地。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所领悟到的文化自觉,使得他学会对比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就是所说的比较。进入研究生阶段,由于导师的指引,他选择了研究蒙古族高等教育,他认为不同民族的碰撞与融合促使了文化的变迁,所以他写了第二本书《文化变迁中的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但是陈教授不满足于本国的少数民族研究,他放眼世界,力求跨文化理解,便写下了第三本书《亚太地区原著居民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陈教授访问了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其中就包括剑桥大学.
陈教授向我们展示了西方诸多大学的图片,这些大部分都是他亲身到过的,再加上他生动的讲解,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个充满学术气息的世界名校。剑桥大学作为一所享誉全球的大学,凭借的是其雄厚的实力。陈教授介绍,与其他大学相比,剑桥大学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最多的,那么为什么剑桥大学可以培养出那么多名人,陈教授认为这与剑桥大学的教育组织生态有关。具体来说,与它的规章制度、文化氛围以及校园环境等等有关。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都位于泰晤士河畔,都是名牌大学,但是两所大学一直相互竞争,陈教授称之为牛桥神话,并为我们对比了牛津和剑桥的不同特点。剑桥大学来自于古典时代,它的产生是在国王、教皇以及城市的权利斗争当中,因此在各权利中寻得平衡,保留了学校的自主权。另外,剑桥大学是由学院组成,以学院制和导生制为主,各个学院都有各自的独立权,因而又构成了学院与大学的平衡。在微观上,剑桥大学各个学院建筑优美,设备齐全,文化底蕴浓厚,陈教授说:“在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有很多人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意离开。”剑桥大学真正是做到了“智性”与“感性”的平衡。
陈教授的讲述幽默风趣,且图文并茂,同学们陶醉于学术的海洋,现场活动环节更是纷纷举手提问,不断汲取学者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