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能从中国“新常态”获益多少?
中新网1月23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23日评论表示,1月21日晚,瑞士达沃斯小城,众多政商学界人士聆听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特别致辞后,正以他们对中国的熟悉度、经验或理论去努力理解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经济“新常态”。那么,世界其它经济体、外资、外国企业,能从中国的“新常态”中获益几何呢?李克强的致辞里就有答案。
文章摘编如下:
毫无疑问的是,他们丈量中国经济的“尺子”已不合时宜,单凭增长率这个简单的指标,已无法准确掌握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势和微观萌动,及其对全球经济的“牵引潜力”。
具体地说,“增长奇迹”、“世界工厂”、投资驱动、出口驱动这些伴随了中国多年的旧标签将逐渐成为过去式,而注重创新、注重服务业、注重内需和消费的新的增长模式将逐渐成型、成熟,这正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所在。那么,世界其它经济体、外资、外国企业,能从中国的“新常态”中获益几何呢?李克强的致辞里就有答案。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向世界强化了“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的信心,稳定了全球经济预期。
经过最近两年的摸索、调研、推演、实践,中国决策层对经济的运行规律、潜藏的风险、政策弹药的搭配运用已经了然于心,证明即便增速放缓但也绝不会大跌大落,就业、物价指标也很不错,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经济“新常态”作了细致阐释,让政府官员、社会各界对下一步经济发展何去何从心中有底。经济“新常态”不是单纯的学院派范式,而是“正在发生的”的实务派经验总结,具有说服力。
其次,从微观层面看,向世界展示了新经济模式下,中国市场对于外资的新商机,以及中国资本带给各国经济的新动力。
2014年堪称中国的“创新元年”,中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呼吁“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社会掀起一股自主创业大潮,公司注册井喷,尤其以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创意文化产业为居多,不论是东部山村的“淘宝村”,还是大学生的创意设计,都促进了个性消费、网络消费等新型消费,增加了社会财富。在中国强劲的网络消费的启发下,欧洲众多品牌纷纷入驻电商平台,提升了销售额,同时一些外商也通过网络实现中国商品采购,减少了交易成本。
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是中国政府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不外乎养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等,都是中国人生活中必需却又是缺口较大的。今后,这些公共服务将越来越多地吸引社会资金与外资参与,中外合作办学、办养老院、办医院也会越来越普遍。比如,去年8月,中国巨大的医疗市场已经向外资开放,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允许外资设立独资医院。
需要认识到的是,像过去“世界工厂”时代各地争抢外资项目、还给予种种优惠的时刻将一去不复返了。在调结构、促转型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对外资项目的门槛高了,低附加值、污染大的外企工厂越来越不受欢迎,相比之下,那些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环保、清洁能源相关的项目越来越受到青睐。
除此之外,中国资本借助跨境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赢得进入新市场的机会,亦解决欧洲国家对开发资金的渴求;中国的高铁、核电、航空、电信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对接当地的市场需求;中国筹划的“一路一带”战略,为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新的产业带规划提供新机遇……这些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正能量,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正能量。
在欧中经贸中扮演“桥梁”角色的旅欧华商们,也应抓住中国经济“新常态”中释放的利好,促自身发展“转型”,为“欧资”与中国经济更好“融合”,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