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未带来持续有效的经济效益

04.11.2014  16:07

  正如歌声中所言,那一片片被文明糟蹋过的海洋和天地。

  从渤海、黄海、东海到南海,在我国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11个沿海省份中,除基隆、高雄之外的39个地区级以上的沿海城市,均能找到当地填海造地记录。

  多地大兴“填海造地

  近期,中国多地频频传出地方政府大规模“填海造地”的消息。

  辽宁省大连新机场规划图日前公布,耗资工程总造价初估约263亿元,预计5年后渤海湾将形成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机场”。这一机场采取离岸填海方式建设,面积可能达20.87平方公里。

   在海南三亚,新机场计划填海建设28平方公里,项目斥资上千亿元。三亚市有关人士称相关方案已上报国家海洋局。 此外,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等地区都在不断扩大填海面积。

  7月22日,广东省中山市市国土局组织编制《中山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显示,明年拟围填海造地1450公顷。

  从河北拯救了首钢的曹妃甸到福建莆田用于旅游开发的“妈祖城”,从各地开发出的“人工岛”到开头提到的“海上机场”,填海造地的场面在近些年的中国屡见不鲜。

  有分析指出,近年来,由于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很多地方“无地可用”。而中国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上的“海陆分割”现状,使“向海征地”有机可乘。政策漏洞背后,填海造地迅猛发展。海上机场建设项目涉及发展改革、国土、环境、海洋、民航等相关部门,“未批选建”风险不大,特别涉及海洋管理风险“最小”。

  利益驱动填海造地。此前,仅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规划用海面积310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地面积就高达240平方公里。各地经济状况不同,填海的成本从七八万元/亩到二三十万元/亩不等,而土地出让价格往往在每亩100万元以上,仅填海造地的利润就会高达数十倍。

  “围海造地”破坏生态环境

  近年来,沿海省份一些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近10年,我国填海造地海域使用确权面积达1100多平方公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填海造地发挥了重要保障和支撑作用。与此同时,从近年来获取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看,不合理的填海造地及一些用海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曾撰文指出,“围海造地”会造成诸多危害,包括湿地消失,加重旱情;生物多样性降低,渔业资源减少;诱发洪灾;加重赤潮危害等。

  由“让候鸟飞”公益基金发起的黄渤海“围填海现状”调查发现,在开发热潮下,黄渤海潮间带滩涂几近消失,直接威胁到候鸟的生存。

  候鸟迁徙飞行过程中体能消耗很大,需要不断落脚补充食物。黄渤海潮间带滩涂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的必经地带,维系着我国乃至全球众多重要候鸟的觅食生存需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资料显示,依存于东亚潮间带及其栖息地的155种水鸟,有24种是全球受威胁物种。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10月6日发布的消息,在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主持召开第27次部长办公会,会议提出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切实加强陆海统筹,严控填海造地,科学划定和坚守海洋生态红线,特别是对部分湾口小、海水自净能力弱的海湾,要坚决禁止围填海活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促进沿海滩涂及海域合理开发和保护。

  “填海造田”不可持续

  全国填海造地以北方较为突出,其中,海岸线、湿地消失情况严重。然而,损失环境的背景下,填海造田似乎并未带来持续有效的经济效益。

  经历了大规模填海造地之后,如今,长兴岛、花园口、曹妃甸等地经营惨淡。花园口工业园区内的60家企业中,有2/3的企业处于停产停建状态。

  以规划面积380平方公里的曹妃甸工业区为例,自2003年启动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填海造陆240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现在四大支柱产业如大港口因没有可大量运输的货物成为空空荡荡的港口,大钢铁成为淘汰产业、产能过剩产业,大化工陷入与天津的近距离争夺而面临无法上马工程的局面,大电力也是无法转化发电余热,留下2000平方公里烂尾。

  链接:

  据了解,日本填海造陆助推了日本工业的迅猛发展,但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后遗症。日本环境厅曾经发表的调查数字显示,自1945-1978年,日本全国各地的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万公顷,后来每年仍然以约2000公顷的速度消失。

  报道指出,填海造地使得日本许多地方已经都没有了自然的海岸线,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混凝土挡墙和大坝;由于工厂和城市长期排放污染物使硫酸还原菌等细菌大量滋生,海底更是完全变了模样,不但生物不能生存,更大量出现了“赤潮”的情况。过度的填海还导致日本一些港湾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天然湿地减少,海岸线上的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

  “填海造陆”带来的问题凸显后,日本政府每年投入巨资设立专门的“再生补助项目”,用于恢复海洋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