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引导劳务输出脱贫 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让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 技能加身 贫困摘帽
■ 本报记者 王玉洁 王培琳
实习生 梁梦琦
虽然天气炎热,但家住琼海市嘉积镇大礼村的黎才谊心情舒爽,因为仔细算了算,他已经靠自己的努力把读中专时欠的学费和生活费共2万元还清了。
自从考取了挖掘驾驶上岗证书,黎才谊从此告别低头借钱的日子,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生活,有能力将年老多病的父亲和身患重病的母亲照料好。
“我来到琼海白石岭一工地开挖掘机,每月最多能赚五六千元,比以前家里一年赚的都多!”就这样,22岁的黎才谊摘掉了全家贫困的“帽子”。
今年4月,省政府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劳务输出培训,让贫穷农民脱掉贫困“帽子”,转型成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
一技之长是脱贫法宝
在没有开挖掘机以前,黎才谊干过服务员,一个月只赚1000多元。“家里虽然有三四亩橡胶树和槟榔树,无奈胶价太低卖不上什么价格。”想想前两年的生活,黎才谊就满是沉重,父亲身体不好,母亲没法下地干活,全家开销都得靠这点微薄的工资。
以前的生活,黎才谊更是不愿回忆,学费压弯了父母的腰,“我又在外上学,父母搀扶着度日的画面想都不敢想。”
开挖掘机让黎才谊有了就业的信心,家里的花费也有了着落。他想,即使有一天自己被辞退,有技能在身也不怕找不到工作。
家里地少、两个孩子还在念书,海口市美兰区新坡镇群益村村民蔡池也发现身怀一技之长的重要性。他打过零工赚钱不多,所以现在正努力学开挖掘机。
月嫂颜小芳在省工会职工培训中心举办的月嫂培训班学习后,因有工作经验和专业培训,她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但如今每个月能有近1万元的收入。她表示还将再参加培训班继续学习,而这次的目标是成为“金牌月嫂”。
“培训+就业”一条龙
培训是手段,能帮农民找到工作才是真服务,黎才谊就在政府搭桥下找到了工作。
近日,新一期挖掘驾驶技能培训班在海口市美兰区新坡镇开课,120名贫困农民报名。他们的目标就是要考取挖掘驾驶上岗证书,找到合适工作。
“专场招聘将在今年7月底开始,全省需要挖掘机驾驶员的企业都将在此招聘,参训学员可自主选择。”省人力资源市场副主任吉成尧介绍,为了转移农村劳动力,我省鼓励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
一次次培训后,农民学来技能,同时还获取了就业信息。吉成尧介绍,今年1月-6月,海南就有7.32万人从贫困农民转型成了农民工,其中1.65万人是通过培训转型的。
这边有专场招聘,那边有就业推介会。为了实施精准就业服务,省总工会也会在每期培训班结束后,举办家政、酒店餐饮类的就业推介会,让企业与培训学员面对面交流对接,让企业招得到人,让学员找得到工作。
就业脱贫要考虑家庭情况
“比起出去打工,贫困户更希望政府给他们物资扶贫。”这是琼海市就业局副局长符东月下乡做档案调查时听到的反馈,就业脱贫工程刚实施没多久,有农民产生这种想法也不意外。
符东月发现,有些贫困户想法不够长远,不愿意学习一技之长。“但有些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出远门打工。”符东月举例说,比如有的家庭丈夫身体健康,但其妻儿却患有疾病,因此只能留在家照顾。
实际上,凡是通过“培训+就业”脱贫的农民,他们大都需要到较远的地方开挖掘机、做服务员、当汽车修理工等。
不能“远就业”,那就“近就业”,面对特殊情况的家庭,琼海市就业局采取相应方式实施精准扶贫,统计无法出远门的贫困户,向他们推荐附近养殖场、鱼塘等用工单位的工作。
免费培训是要让农民有一技之长,但贫困户是否可以“借力施力”仍是未知数。“培训到底有没有效果,与贫困户受教育水平和接受新事物能力有关系。”省工会职工培训中心主任王小精说,但培训单位要保证培训内容精准,紧跟市场需求。
(本报海口7月27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