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碰撞中找到改革突破口(人民时评)

15.03.2016  13:04

  各种利益群体共同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其实也是帮助利益各方去理解别人、认清全局、掌握自身处境的过程

  公众关注两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常有回应群众关切的声音、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

  14日的“深化出租汽车改革与发展”主题记者会就是如此。现场媒体在提问时,点出去年两会部长“尽快出台出租车改革意见”的承诺,传递着社会的情绪和期盼。对于具体操作改革的政府部门来说,政策研究如果没有进展、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干货,很难让公众相信已经“尽快”。

  公允地说,政府部门对出租车改革保持了客观进取的势头。针对网约车管理,不仅明确了发展定位,依法实行许可管理,而且提出规范经营行为,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而对于整个出租车行业,目前也已经有了六个方面的改革框架。无论是明确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还是建立运力规模的动态调整机制;无论是实行经营权期限制和无偿使用,还是给“份子钱”以更多协商和分配空间……这一难题,在保证群众获得感的前提下,在兼顾各方诉求的原则下,在逐步推进的方法下,解题正在逐渐展开。

  在改革实践中,解决一个看起来很小的问题,常常涉及很多系统性矛盾,而且往往是做起来才认识到其复杂性。经过一年的紧张工作,交通部长杨传堂坦言出租车改革有“三难”: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平衡公众当前利益和行业长远发展、提升城市公交供给水平和服务水平。三个难点,在去年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时已经浮现。乘客要求更好服务体验、传统出租车承受内外压力、对政府的监管要求不断提高、规范网约车需要大量政策配套……新老问题叠加、新旧矛盾交织,既有观念体制束缚之绊,亦有利益固化藩篱之阻,又伴随着城市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难处确实很多。

  去年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和网约车管理两个文件公开征求意见,一个月里就分别收到了5008件、6832条意见和建议。交通部负责出租车改革的一位干部回忆,当时部里的同志是白天黑夜“两班倒”做归纳整理,就是为了不让任何一条意见“沉没”。各种利益群体共同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也是帮助利益各方去理解别人、认清全局、掌握自身处境的过程。很多事情的推动,都是先有碰撞,才有融合。有了这样的过程,把利害摆清楚,把原因弄明白,就容易接受什么是“不可抗拒的公众需求”,什么是“需要改善服务才留得住的利益”,什么是“不能放手的安全底线”,找到最大公约数、找出突破口,改革也就不是难事。

  原国家体改委主任陈锦华在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的改革时曾说,“当时中国的改革真是‘急不得、慢不得、左不得、右不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重大问题定性之后,这样的“四不得”迅速缓解。同样,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已三年,下一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也已经有了清晰的判断,重要的四梁八柱已经明确标注,在接下来的落实中,最难的就是“改到深处是利益”,最重要的是改革者也要找到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交通部领导在记者会上表示,政府部门在改革中是没有任何利益的,也不存在与民争利的问题。这句话说得很对,也是当前几乎所有具体改革都需遵循的铁律。人民的支持是改革最可依赖的力量,要想顺利推动深水区改革,政府部门必须厘清自己的价值排序。说到底,解决人民群众最集中最紧迫的需求,才是政府部门在改革中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