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公平的大道上铿锵前行
2011年3月,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以来,我省坚持“投入先行、优化师资、制度保障”,全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海口市龙华区和美兰区、文昌市、琼海市、屯昌县、洋浦经济开发区6个县(市、区)已经正式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近年来,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口市琼山区、三亚市崖州区和天涯区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中做出了积极努力,成效显著。
昌江黎族自治县
“教育移民”创出精准扶贫新模式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昌江黎族自治县2012年以来统筹2.68亿元,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基本标准。推动教育移民工程、“一对一”“二对一”的形式帮扶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一校一特色”,在乡镇成立教育督导机构,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发展。
推动“教育移民” 创出精准扶贫新模式
2015年9月,19岁的黎族女孩陈喜燕来到海南医学院报到。“如果没有在昌江石碌县城完成的六年中学,我不会考上大学。”陈喜燕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2006年,昌江县启动实施“教育移民”工程,将偏远、贫困、处于生态核心区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和孤儿学生,异地安置集中到县城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就读,实行“包吃、包住、包入学”。2009年建成的昌江思源实验学校当年接收26名孤儿、128名单亲家庭学生以及11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学生享受助学金,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上可以实现不花钱念书、寄宿。
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实施以来,昌江教育移民学生4959人,其中昌江最为偏远的王下乡有922名学生走出大山,76人走进了大学。昌江全县的中高考成绩也稳步提升,中招成绩全省排名从2014年的第17名到2015年第14名;2015年高考成绩排名已经升至全省第9名。
青年教师下沉 黎村小学有了英语课
2015年秋季学期,乌烈镇白石小学迎来了学校历史上的第一位英语老师——1993年出生的特岗教师林曼。“小林老师把英语单词做成卡片,我们阅读之后很容易记住。”六年级的黎族女生符文玲和同学们非常喜欢上英语课。
校长吴云锋说,白石村是黎族村庄,但是家长对孩子们开设英语课很有期盼。“2008年9月,利用录音带,我们勉强开了一个学期的英语课。后来英语课就断了。林曼不仅是我们小学第一个英语老师,也是第一个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老师。”
在教师配置方面,2013年以来,昌江县招考了54名特岗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教学一线。昌江县按照“按岗招聘、择优录用”原则,逐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超编、县城学校缺编问题,优化了学科结构。
近三年,昌江共下拨教师专项培训经费600多万元,每年下拨100万元用于奖教奖学。2015年,昌江创新培训模式,把教师培训列入县委组织部人才培养计划,计划三年内对全县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采取分类指导、分层培训、注重实效的办法,普及到全县在职的每一名专任教师和在任学校领导。
政府保障投入 办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踢足球、跑步……昌江县海尾镇中心学校的操场上,上百名小学生正在嬉戏。“2015年秋季学期之前,因为运动场没有硬化,孩子们根本不喜欢运动。有了新的运动场之后,孩子们最喜欢运动了。”海尾镇中心学校校长苏成发感叹地说。
2012年以来,昌江县统筹各级资金2.68亿元,用于农村、边远、民族、薄弱学校建设,改造校舍10万平方米,新建、修缮一批运动场和体育设施。2012年至2014年义务教育内教育经费分别增长28.8%、17.43%、16.65%。昌江县全力推进布局调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学校装备标准化工程。
昌江县兴办了16所寄宿制学校,为路途遥远的学生就学提供了生活和学习条件。2012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2.09亿元,用于校舍新建、加固、改造以及运动场和设施的建设,新建校舍59270平方米,维修校舍24291平方米。近三年,全县投入6113万元,进行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全部学校达到了省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阿水)
三亚市崖州区
小学初中学生上学“全免多补”
近年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三亚市崖州区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该区31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8项义务教育基本指标达标率均为100%,同时经过不断整改提高,义务教育校际间更加均衡,弱势群体受惠面持续扩大。义务教育之花,正在这里的每一所学校绽放。
落实政府行为 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目前,崖州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34所,在校学生1.21万人。其中公办学校31所,专任教师674人, 学生1万人。
据介绍,当前崖州区教育均衡取得良好成绩。在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上,经省政府教育督导室2015年初复核检查,确认崖州区31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标。
这一成绩取得,有多方面原因。其中,落实政府责任,最为关键。崖州区委、区政府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依法落实教育投入“三个增长”,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启动责任制,成立区—校工作督查组,严格考核奖惩。强化政府行为的系列举措,确保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整体顺利推进。
此外,该区还率先推行义务教育“全免多补”政策。即免除义务教育段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教辅书费、营养餐费,以及寄宿制学生的住宿费和生活用品费,补贴寄宿生生活费、学校食堂厨工工资、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补贴等等。率先在全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无开销”,受益面更宽、更广。
加大经费投入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崖州区不遗余力。2012年至2015年,该区在义务教育基本建设上总投入达2.46亿元。
截至2015年12月,崖州区建成省级规范化学校4所,市级规范化学校28所,全区中小学校均达到省定标准化建设标准要求。
在师生经费保障上,崖州也不断取得进步。2012年至2014年,该区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650元、800元、950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900元、1100元、1300元,实现了逐年增长。2015年小学、初中分别提高到1100元和1500元,达到全省最高水平。
崖州区扎实推进名师打造工程,教师培训常抓不懈,定期选派校长、骨干教师到北京、上海等地跟岗学习,同时邀请省内外名师到该区开设专题讲座,全区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培训人员达1420人次,参训率达100%。
保障机会均等 扩大弱势群体受惠面
义务教育应该让更多的学生优惠,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近来,崖州区持续扩大弱势群体受惠面,保障学生入学机会均等。一方面,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定《三亚市崖州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暂行规定》,将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全区教育发展规划,所需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学生全部就近入学,奖励评优、公用经费、学生资助与该区户籍学生同等待遇。
同时,建立健全中小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教育、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深入开展“送教下乡”、“迎教进城”、“同步课堂”等活动,以及通过 “1+1”结对帮扶,确保山区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在保障入学机会均等时,崖州区也着力提升教育品质,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全区有两所学校被评为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样本校,崖城中学等一批中小学校多次荣获市级教育教学质量奖。2012年以来全区各中小学获得教育教学成果累计1177项,其中国家级成果181项,省级成果192项。(阿福)
海口市琼山区
农村学校学生回流增多了
2015年以来,海口市琼山区加大投入,完善设备设施。区政府2015年安排教育预算经费4500万元,除了学前教育600万元外,其他均用于义务教育,这也是历年最多的。同时,更充分利用上级拨付的建设资金9454万元、区政府安排的资金,购置图书、仪器设备,进行校舍建设、校园整治。到目前为止,琼山区创建学校标准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投入4.4亿元。
乡间小学大变身 破瓦房变大教室
“五年前,我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学校只有几间破破烂烂的瓦房,一下雨还会漏雨,学校四周也没有围墙,老师们最担心的就是上课的时候学生不在教室里,因为跑出去根本就找不回来。”琼山区三门坡镇谭田小学教导主任杜国师指着学校的旧照片告诉笔者。
谭田小学位于三门坡镇红明农场十一队,始建于1968年,原名“红明第四小学”。2009年移交地方管理,更名为“谭田小学”。在没有移交之前,学校的教学环境非常简陋,仅有4个教学班,4名教师,学生只有29名。
2014年,琼山区政府拨款给学校新建一栋641平方米的教学楼,新建教师工作间459平方米,各功能室310平方米。同时建设了占地面积2160平方米的运动场地,全部铺设塑胶跑道,学校绿化面积更是达到2500平方米。学校还拥有电脑室、音乐室、科学实验仪器室、体育器材室、少先队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等,其中电脑室拥有计算机30台,平均每五个学生就有一台电脑。
重软件 加大教师队伍培养
“刚刚开始有一些抵触情绪,但是和孩子们接触越多,就越舍不得他们,就想用自己的努力让他们走出乡村,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两年,随着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其它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把更新的教学理念带回到我们的课堂。”新民小学的语文老师苏伊茜2000年从琼海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新民小学一干就是15年,即使爱人和孩子都远在琼海,她依旧舍不得这里的孩子们。
琼山区加大教师队伍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去年临时聘请81名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到城区小学和部分农村小学,今年拟定增加临聘150名教师。同时,加大教师交流力度,拟交流76名教师,其中城区学校20名高职称、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并且为解决完小及教学点教师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实行镇区域内教师走教制度。
重硬件 4.4亿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
“从前我们这里只有黑板,白粉笔和危房,现在政府不但投入资金给我们建设了新的教学楼,每间教室都配有多媒体影音教学设备,计算机室还有43台电脑,而且每个老师也都配备了电脑。”在新民小学干了将近20年的校长林世洲激动地说,政府加大对学校的投资后,学生已经从原来的180人增长到了现在的225人。
琼山区还加大力度改建、扩建和新建学校体育场地。琼山二小、旧州中学、龙塘中心学校、红旗中心学校4个塑胶运动场建设项目竣工,琼山七小塑胶运动场建设项目在建,5个项目建设资金共有737万元。甲子中学255万元、红旗中学307万元的塑胶运动场项目资金已落实,正在做前期工作。农村完小、教学点运动场15个建设项目竣工,建设资金共416万元。实施薄改项目后,大部分学校新建操场、排球场、篮球场和羽毛球场。全区7所农村中心小学,除了大坡中心小学外,其余6所中心校都有塑胶跑道。
琼山区2015年共创建6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琼山二中、琼山三小分别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评估。目前琼山区省级规范化学校已有8所。(婷婷)
三亚市天涯区
内涵式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异
让辖区57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实力、教育质量达到基本均衡,是三亚市天涯区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达到硬件设施均衡,2012-2015年,政府每年分步实施校安工程、多媒体进教室工程、学生营养工程、名师工程、教师安居工程,投入近2亿元购置了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计算机等,另投入近6.6亿元进行学校基础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新建和改扩建项目450个,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达100%。
硬件均衡 农村小学和城市一个样
三亚市天涯区槟榔小学是位于槟榔村内的一所完全小学,不大的校园让槟榔村委会及附近村委会的481个孩子有了就近上学的地方。走访发现,槟榔小学的校园环境看起来已经和城市小学没有什么分别。淡黄色的教学楼外侧装饰着槟榔树和黎锦图腾的图案,被保护网围住的操场塑胶跑道上,上体育课的孩子在奔跑玩耍。校园的角落还有小菜园和健身区,健身区内低年级的学生在荡秋千,整个学校透露着一股干净、崭新的味道。
槟榔小学现在的校长陈先光,是从天涯中心学校交流来的。“第一印象感觉这里的学校校容校貌以及基础设施都较为落后。”陈先光从2015年11月走马上任以来,连着办了好几件事:翻新操场及教学楼、建设校园文化墙、将卫生死角开辟为菜园劳动基地和健身娱乐区……
内涵式发展 成为乡镇学校主打牌
妙联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区范围涵盖妙林村委会、槟榔村委会、新联村委会以及部分水蛟村委会,全校学生达600人。
在这所校园里,你同样无法将这里与刻板印象中的农村中学联系在一起。笔者走进校园时,正值中学下课时分,一大群穿着校服的学生走出校园。他们当中有人见到熟悉的老师主动问好。
在教学楼一楼的会议室内,一整面墙挂满了各式奖状。2011年以前,奖状表彰的仅是妙联学校在教学、基层党建、环境卫生等方面取得的成绩。2011年以后,对师生兵乓球、羽毛球、舞蹈、男子足球、女子篮球、田径比赛、英语比赛、汉字听写比赛、竹竿舞比赛等成绩的表彰逐渐多了起来。这面墙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历史与荣耀,更是校园文化的勃勃生机,是学生们的特长和兴趣得到充分发展的体现。
“这几年妙联学校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校长蒲维献表示,学校的硬件环境正在逐步跟上城市中学,令人感到惊喜的还有软环境的变化,义务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不能只靠社会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跟上之后,下一步要注重校园内涵发展,真正把乡镇中学教育做好。
城乡学校结对帮扶 教师校长轮流交换
硬件设置追上城市学校之后,要真正缩小校际、城乡教育的差异,还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天涯区通过强化有效课堂、联片教研、送教下乡、结对帮扶等形式,达到联片共享、以点带面、共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天涯区已经建立了城乡帮扶及捆绑考核制度,加快缩小了校际之间的差距。天涯区教育部门采用校长、教师校际之间短期流动和长期流动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城乡间、校际间师资力量的均衡。
天涯区为实现学生入学机会均等,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近年来投入1.8亿元,全面实施“五免一补”,受惠学生达12.4万人次,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未来,天涯区还将继续以“均衡、协调、优质”的目标,强化政府统筹决策,不断优化城乡、区域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坚持向农村学校倾斜,力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实力、教育质量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桑尼)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1月4日 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