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挑战中奋勇前进

06.03.2016  17:08

  李克强总理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面对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总理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动员令,同时也分析了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他指出“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没有过不去的坎。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每一步发展都是冲破西方敌对势力设障、克服一个又一个天灾人祸而取得的。几十年里,我们身后跨越了沟沟坎坎,眼前又是风风雨雨。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发达国家发展政策负面外溢性影响较大,国际贸易增长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不定,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大国围堵和小国闹腾同在,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这“三期叠加”的负面效应仍在,特别是新的增长生产力尚在孕育中,又不能重走用大规模投资强烈刺激经济增长的老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但困难和挑战并不可怕。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今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韧性好,是说中国经济有坚如磐石的根基。建国67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经受得住大风大浪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不断地融入世界经济,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大势,主动进行经济转型,调整结构,优化功能,提高效益。不去一味追求GDP,不去片面追求快速的经济增长,而是让经济扎实转型、稳步上升,6.9%的增长速度已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潜在增长率正成为新常态。

  中国经济能经受得住大风大浪的折腾和考验。几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证明,中国政府有能力有智慧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采取不同措施,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同时,面对经济放缓下行,中国也在不断寻找新的内生动力,包括向改革要动力,向调整结构要动力,向促进内需要动力,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要动力。

  曾几何时,西方投行、对冲基金、评级机构以及一些证券大佬、学界名流纷纷向中国经济泼污水,从楼市到股市,从实体经济到人民币,接着又是银行,唱空中国的大戏步步紧逼,又脚脚落空。事实证明,“唱空中国论”预言中国经济可望在2011年底硬着陆的论调早已经破产。5年又过去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势下,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中国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实属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这就是经济韧性的力量。

  中国经济潜力足,表现在中国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投资前景。在外部环境持续疲软、通缩渐行渐近的的情况下,由消费和投资构成的内需唱大戏,继续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5年中国消费对GDP贡献率达66.4%,同比提高15.4%。虽然产能过剩,压力山大,但中国投资的结构尚有调整的余地,还有很多薄弱环节等待提高,如城市地铁、农村水利工程和城乡养老产业等。而且中国高铁已经走出国门。中国政府的财政状况良好,民间储蓄率高,货币实力雄厚,这些都是经济增长巨大的潜力,足以支撑国民经济6.5%-7%的增长目标。

  中国幅员辽阔,为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东方不亮西方亮,广袤的大地可以承载着经济变数,风雨来临,总能找到遮风避雨的地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在稳定增长中,中央政府倡导的“丝绸经济带”,重点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在调整结构中,经济空间合理化布局的重点也在中西部,主要依托产业转移、基础设施改善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惠及民生中,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全国统一的互惠共济的社会保障体系,中西部地区是个难点,也是发力的重点,中西部要唱重头戏。几十年前的“三线建设”,其实就是启动中西部地区的回旋空间,不仅奠定了中国雄厚的军工体系,也为中国经济建设拓展了广阔的回旋空间。

  况且改革开放不断注入新动力,创新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扑面而来。

  世界充满挑战,中国更有激情。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良好开局,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