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革的时代守护新闻职业底线

03.08.2015  15:36

  继2014年中国新闻奖大刀阔斧地改革后,今年7月13日至18日,中国记协第二次组织审核委员会对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进行审核,再次展现了新闻奖评奖改革的力度。

  中国新闻奖创办于1990年,20多年来,它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改革的进程,见证了优秀新闻人的足迹,包容了新闻作品形态多元化的演变。在与中国媒体改革、转型的同行中,中国新闻奖在中国新闻界行业标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建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传媒的发展波澜壮阔,中国新闻奖则剖石见玉、淘沙见金,努力将那些反映时代发展进步的作品挑选出来,留给新闻实践者、新闻教育者与学习者,也留给新闻史。

  近十年来,传播格局和传媒形态正在发生巨变。作为新闻作品的评价者、行业标准的塑造者,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和犀利的质疑。近年来,中国记协积极改进创新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奖工作,拓宽奖项评选范围,细化评奖流程,增设审核环节,用一字一句的较真、动真碰硬的态度,严把参评作品的价值内涵、业务标准和语言规范之关。这是对质疑的回应,也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在媒体变革时代对自身权威的塑造,更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维护。

  一处未加核实的引用,一个不合逻辑的数据,一处夸大的叙述,一个有语病的句子,几个常见的错别字,都会将一篇作品挡在新闻奖的殿堂之外。对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较真,也曾引起“是否吹毛求疵”的质疑,但正是这种较真,倒逼新闻行业以制度规范新闻采编流程,严把发稿环节,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正是这种较真,明确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守护新闻工作者代代传承的务实求真精神;正是这种较真,提醒新闻从业者坚守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回归并继承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从业者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记录真实的中国。

  在人人手握麦克风、媒体定义已经变得模糊的时代,新闻生产追求更快更高效,疏漏和瑕疵也变得更加不易避免,这是媒体转型中的伴生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闻奖评选坚持对新闻作品差错的零容忍,是对疏漏和瑕疵的矫正,更是为转型期的媒体提供价值指引——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不能因媒体的变革而散佚;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不能因媒体的生存压力而丢失。

  严字当头,实字当先。中国记协对有差错的作品并非一撤了之,而是要退回原单位,让新闻单位和作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编写核查工作报告和案例集,公开发布,向新闻界通报各类差错情况。通过审核,提高对新闻业务标准的认识,提升新闻队伍素质;通过审核,呵护新闻行业“”与“”的生命线,打牢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两个根基。

  在变革的时代更应守护严肃新闻采写,因为,我们的新闻最终要留给历史。

   (8月2日新华社播发 光明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