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国家南海博物馆:定址潭门打造大数据馆

27.04.2016  10:41

  

   国家南海博物馆总体鸟瞰图。 (海南省文体厅供图)

  抽象流畅的建筑体量,如同一卷海浪在碧水蓝天中闪耀银光。面对一张张制作精良的设计图纸,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移不开目光。

  4月23日上午,由海南省文体厅组织的国家南海博物馆展陈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国家南海博物馆建筑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汇报了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国家南海博物馆陈列设计组也对博物馆展陈初步设计思路作了详细介绍。

  国家南海博物馆总顾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以及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的数十名专家学者相聚一堂,探讨国家南海博物馆建筑、展陈相关事宜。

  虽然当前建筑及展陈设计方案还未最终确定,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国家南海博物馆,更能够为翘首期盼的群众留下想象的空间。

  

  亮点先览

  1、建筑形态取船型屋之精华,辅以现代化的设计和施工理念,屋顶设计上,采用采光天窗与双层通风壁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热压通风进一步有效降低能耗。

  2、30米长的观海长廊建成后,观众可循着长廊依次参观内侧的展厅,移步换景之间走到外侧眺望广袤深蓝。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3、可从陆地通道由二层进出,还可从水路通道由一层乘坐疍艇出入。

  4、观众进入时,会被引导下载客户端或打开网页,此后无论走到哪个展区,手机里的“讲解员”都会自动感应并进行介绍。观众若感兴趣,可选择对其延伸知识进行了解,如它的所处年代、背后故事等,甚至能看到它被发掘和修复时的照片和视频。

  5、将建设虚拟海洋馆,以数字搭配实物的方式,为观众打造如梦似幻的海底世界。观众不仅可隔着玻璃展柜看到遍布沉船、瓷器及海洋生物的幽深海域,还可借助VR视频技术“穿越”于珊瑚和水草间,与鱼群“互动”。

  6、展示地质形成过程时,该馆将采用空气互动投影技术来增加展厅的科技感,同时配备3D视觉技术还原地质运动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

  7、在展示南海陆生生物资源时,该馆将对热带雨林景观进行复原,与展厅外的真实红树林景观相互呼应,并在展厅内制造水雾以营造逼真的雨林环境。

  定址潭门瞩目世界

  选址于潭门中心渔港,因为能更好地丰富博鳌亚洲论坛的文化内涵,将此馆打造成为博鳌的文化地理标志

  犹记2015年11月28日上午,琼海市潭门镇鞭炮喧天。做海为生的潭门渔民以最朴实的方式,庆祝国家南海博物馆建设启动仪式在他们的家乡举行,也庆祝这一海南文化建设史上又一重大项目进入动工建设阶段。

  这座以海洋和南海文化为主题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公益性文化设施,自筹建以来就备受各界瞩目。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对此寄予厚望:建设国家南海博物馆不仅有利于整合、保护南海文化遗产,丰富国际旅游岛文化内涵,更是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

  海南省文体厅厅长丁晖介绍,国家南海博物馆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改委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批复》,经省政府批准建设的。作为我省重点建设项目,国家文物局也将其列为国家级博物馆给予重点扶持。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50亩,总建筑面积70593平方米,展陈面积28507.3平方米,总投资8.4971亿元,建成后拟加挂“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牌子,打造集收藏、展示、教育、保护、科研、交流为一体的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和展示平台。

  据了解,该博物馆选址于潭门中心渔港,是因为此港口历史悠久,水陆交通便利,既是海南东部沿海最大的中心渔港,也是通往南海的重要港口之一。更重要的是,该港口距离博鳌镇只有大约9公里,属于“大博鳌经济圈”范畴。在这里建设国家南海博物馆,能更好地丰富博鳌亚洲论坛的文化内涵,将此馆打造成为博鳌的文化地理标志。

  站在馆址环视周围,南海文化广场、水下文物保护基地两相呼应、相得益彰。潭门渔民都说,今后游客来到潭门,不仅能参观国家南海博物馆,还能登“南海之门”、游“南海广场”、淘“南海之宝”、品“南海之珍”,祭“南海之魂”,结“南海之缘”。可以预见,该馆的建成将会给潭门、博鳌乃至琼海带来新一轮旅游经济增长点。

  当时专程赶来参加国家南海博物馆建设启动仪式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说,国家南海博物馆的建设意义不仅于此。它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海基地毗邻而建、相辅相成,一个发掘、研究南海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一个展示南海文化遗产,将成为国家文物局和海南省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及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一次强有力的合作。

  匠心独运浑然天成

  借鉴船型屋建筑形态,减少热辐射,改变局部热环境。

  30米长的观海长廊建成后,观众可循着长廊依次参观内侧展厅。

  由于种种原因,潭门中心渔港能为这一项目提供的建设用地狭长而窄,俯瞰之下如同一尾石斑静卧海滨。这样的形状给建筑设计单位提出了不小的难题。但是,在拿到设计方案时,人们不由眼前一亮——

  “项目用地南北长、东西窄,幸运的是有广阔的大海为我们的设计提供无限可能。”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教授向科颇为自豪,也是最吸引人们眼球的,便是国家南海博物馆那道长约30米的观海长廊。建成以后,观众可以循着长廊依次参观内侧的展厅,移步换景之间走到外侧眺望那片广袤的深蓝。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南海的,海南的

  除了这道观海长廊,国家南海博物馆在建筑设计之上还有亮点频现。

  特意压低的屋顶和出挑的檐口如同给建筑带上一顶尖尖的帽子,有人脱口而出:“这多像海南黎族群众常住的船型屋啊!

  “我们确实借鉴了船型屋的建筑形态,因为一座建筑物要想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物,就一定要兼顾体现当地的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向科告诉记者,为了表达国家南海博物馆的海南特色,建筑设计单位在海南进行了充分调研,搜集了大量资料,还对世界范围内海洋类型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进行了剖析和研究。

  他们发现,海南黎族地区多见的船型屋,压低的屋檐和出挑的檐口能够形成良好的遮阳效果,倾斜的屋顶也能够大大减少来自顶面的热辐射。大面积的坡屋顶在两侧形成不同斜率,还能形成有利的风压变化,改变局部热环境,很适合在海南使用。

  取船型屋之精华,再辅以现代化的设计和施工理念,建筑设计单位在屋顶设计上,采用采光天窗与双层通风壁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热压通风进一步有效降低能耗。

  想要营造“南海的”“海洋的”“海南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单位没有止步于此。细观之下,国家南海博物馆的每一抹线条都有海洋的影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去,这座不可具状的建筑既有翻卷的海浪及铺撒的渔网之动态美感,也从不同层面表现出海船、民居等文化特征,简洁洗练、一气呵成,彰显海洋大国气度的同时为观众带来多重解读的可能。

  高品质,体验佳

  为了满足大型文化建筑室内空间的层次性、明确性和高品质要求,建筑设计单位还在场馆的内部设计上下足了功夫——

  既有观海平台,又有观海大厅;既有普通展厅,又有水下展厅,还有沉船及海航器特色展厅;库房、车库以及科研、办公区域也一应俱全,具备收藏展陈、业务保障、科研教育等强大功能。

  “除了南区的博物馆主体之外,我们将北区设计为可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会展平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郭卫宏介绍,在国家南海博物馆的北区设有贵宾接待区、多功能厅、观海大厅等区域。明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参会代表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代表就可在此分享这片富饶海域带给彼此的资源。未来,“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也可以把他们的展品带到这里,让他们的文化向这里传播。

  与会专家还对建筑设计方案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比如,山西博物院院长石金鸣建议给修复、储存、临展、教育、服务再多预设一些空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他还提出,文物对湿度十分敏感,而海南气候较为潮湿,应该在后期方案修改中在此方面加以关注。

  布局合理注重体验

  观众会被引导下载客户端或打开网页,此后无论走到哪个展区,

  手机里的“讲解员”都会自动感应并对正在参观的展品进行介绍。

  精美的建筑形态能将观众“引进来”,而真正能够将观众“留下来”的只有展陈内容。

  无论是从陆地通道由二层进出,还是从水路通道由一层乘坐疍艇出入,观众都能从国家南海博物馆里获得难忘的观展体验。

  融汇古今,联结中外

  国家南海博物馆展陈设计团队将展览定位为“海洋与海洋文明相复合的大型陈列”,将以“南海”为载体,从海洋生态的角度展示其海游、陆生、矿产及其他资源;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展示其地缘文化和发展形成历史。

  更重要的是,国家南海博物馆还将从人类与其所遗留的水下文化遗产、航海发展史等角度,展示先民对南海的开发、经略之历史,以及同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民族迁移、航海文化,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形成等,从而全方位地诠释南海及其孕育的海洋文明。

  海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寿佳琦介绍,在初步的展陈设计方案中,国家南海博物馆的4层展厅将被用于对不同主题的展品进行展示——

  地下一层用于展示南海海洋资源;一层用于华光礁Ⅰ号沉船展示;二层南区将用于南海历史陈列和南海渔家文化陈列,北区则作为国际交流馆及临展厅使用;三层南北两区以海内馆和海外馆为区分,南区将用于北部湾文化圈陈列、南海诸岛历史陈列、华光礁Ⅰ号沉船展,北区则以环南海周边列国历史文化陈列为主要内容。

  石金鸣在会上提出的建议颇有借鉴意义。他希望,在整个观展过程中,观众能感受到更多来自心灵的震撼:“我们不仅要展示南海海洋资源之丰富,还要直面人类活动对这片海域造成的伤害。让观众在观展过程中,读到更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或是相互伤害的故事、案例,去领悟人与自然之间的互相定位。因此,场馆中教育空间的扩充很有必要。

   打造“大数据博物馆

  海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雪冬向记者透露,国家南海博物馆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一切便利,如热感应、人机互动、IMAX等数字技术手段为观众服务,堪称是一座“大数据博物馆”。

  孙雪冬举例,观众在进入国家南海博物馆时,会被引导下载客户端或打开网页,此后无论走到哪个展区,手机里的“讲解员”都会自动感应并对观众正在参观的展品进行介绍。“观众若感兴趣,可选择对其延伸知识进行了解,如它的所处年代、构造质地、背后故事等,甚至能看到它被发掘和修复时的照片和视频。

  更令人们神往的是,国家南海博物馆将建设一个虚拟海洋馆,以数字搭配实物的方式,为观众打造一个如梦似幻的海底世界。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隔着玻璃展柜看到遍布沉船、瓷器及海洋生物的幽深海域,还可以借助VR视频技术“穿越”于珊瑚和水草之间,可与鱼群“互动”。这样身临其境的感受,得益于工作人员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打造的三维影像打破了展柜界限。

  孙雪冬告诉记者,这个完整还原海洋环境的虚拟海洋馆还承担着水下模拟库房的功用。未来,被发掘出来却还没有精力或技术进行研究和修复的水下文物也会被存放在这里,避免环境的变化对文物产生破坏。

  虚拟技术在国家南海博物馆中的运用随处可见。比如,在展示地质形成过程时,该馆将采用空气互动投影技术来增加展厅的科技感,同时配备3D视觉技术还原地质运动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在展示南海陆生生物资源时,该馆将对热带雨林景观进行复原,与展厅外的真实红树林景观相互呼应,并在展厅内制造水雾以营造逼真的雨林环境。

  “应该说,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声光电技术都能在展陈中被运用起来,做到如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季所说,为展厅的后续使用提供更大空间、更多可能。”寿佳琦说,展陈设计时间只有一个半月,不到常规时间的十分之一。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出的意见给了展陈设计团队很多启发,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完善,争取在明年初开馆之际,为观众提供集试听、体验、教育为一体的观展体验。

  单霁翔在总结时希望,国家及各省区市文物部门应形成合力,为国家南海博物馆早日建成开馆提供助力。而国家南海博物馆也应该在确保场馆质量的基础上加紧推动建设,争取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馆舍工程以及展陈内容、形式设计与施工招标,10月进行展陈施工,在明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为各国参会嘉宾开放几个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大局、展示中国水下考古成果、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凸显海南风土人情的主题展馆。(记者陈蔚林)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