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海南大学陈国华:石斑鱼的加工扩大消费市场
【中国水产频道】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第五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11月30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小礼堂举行,各位领导、专家和石斑鱼业界同仁约200人参加本次论坛。来自海南大学的陈国华教授在论坛上做了《石斑鱼产业发展之路》的报告。陈国华教授近年来致力于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研究和人工繁殖技术产业化。 石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色泽和斑纹美丽,便于活体运输,种类丰富并有一定的自然资源量等特点,决定了石斑鱼在我国南方海水鱼类养殖中的重要地位。各方的水产养殖研究力量向石斑鱼聚焦,技术进步促使石斑鱼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不仅在南方,北方的工厂化养殖石斑鱼的势头也很好。 一、苗种繁育技术推动了养殖产业 1.苗种限制养殖发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石斑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之前,是苗种限制了养殖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的石斑鱼苗种生产兴起,部分石斑鱼苗种进入到大陆,促进了大陆养殖业的发展。九十年代,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开始了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攻关,经过努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支撑石斑鱼的苗种产业的二项技术 目前,支撑石斑鱼的苗种产业的主要是亲鱼的网箱培育、石斑鱼池塘生态育苗。先说网箱培育亲鱼,取自然海域作为繁殖地,不需要专门以技术手段去改造环境条件,所以培育亲鱼的规模大,成本低,凭借这项技术,海南省每年生产的石斑鱼受精卵达 10 吨之多。大家算一下就知道,这可是 100 亿粒,从需求量看,以现在的养殖规模根本要不了这么多的受精卵,而以现在的育苗水平,这样的数量又是必须的。 另一项支撑石斑鱼苗种产业的技术是池塘生态育苗。它是以网箱培育亲鱼技术为条件的,产卵多,价格不高,可以随便放,千军万马去做石斑鱼育苗。它的优点也是生产条件简单,生产规模大,成本低,其缺点是开放式的育苗,无法防止鱼苗染毒,育苗效果极不稳定。 3.提高育苗技术的路 由此看来,问题的症节在于提高育苗水平!究竟有多大的提升空间? 有人认为,石斑鱼育苗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最近的五至八年里,千军万马都在从事石斑鱼育苗,可以说从养殖技术的角度该想的办法都有人想过了,但育苗水平并没有提高,育苗成活率一直停留在 5%-10%的水平。这是采用的育苗方式所决定的,或者说是这种开放式的育苗方式所决定的,是开放性的水域培育亲鱼和育苗,亲鱼带毒给子代,密集的养殖,随时可能传播病害,病害防不胜防。 如果在防止病害上没有新的突破,只有发展新的育苗形式,否则还只是碰运气,运气好时好一点,运气差时差一点,可以预期不会有根本性的提高。提高育苗水平的路在哪里?我们知道,目前的受精卵生产和池塘育苗生产是相互适应的,二者互为存在的条件。这就是说,新的亲鱼培育方式和新的育苗技术,也需要互相适应的,否则也很难独立存在。 我在山东看到用循环水车间育苗,生产条件可以严格控制,如果以不带毒的受精卵放在车间内培育,是否有希望不受或少受病毒影响?是否有可能成为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新方向? 二、养殖效益决定品种的更新 1.苗种数量解决之后,是品质、效益的竞争 石斑鱼人工繁殖取得成功的初期,养殖品种的选择受到苗种的制约,养殖的品种以青斑为主,之后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取得成功,鞍带石斑鱼以生长速度快、价格好的优势,一度成为人们争相养殖品种。杂交石斑鱼取得成功之后,珍珠龙胆以生长速度、养殖周期短的优势,似乎在一个晚上把鞍带石斑鱼取代,同时将青斑、老虎斑、东星斑养殖比例压缩到一个极小的位置,形成了一边倒的态势。 2.选择养殖品种的潜在风险 大家都喜欢养殖珍珠龙胆,原因很简单――生长快、肉质好。可是整个产业都盯上一个珍珠龙胆,潜在的风险也显而易见。由于大量养殖同一个品种,首先是市场价格出现问题,一个种类的产品大量上市,势必影响到市场价格;另外是病害问题,珍珠龙胆刚出现的时候很好养,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大,病害也随之而来,如今年海南大面积流行的烂身病,使养殖企业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但还不知道病因。 3.选择养殖品种需要理性 面对大家都养殖珍珠龙胆情况,该怎么办?我觉得一是养殖企业要作理性的选择,不要跟风,不能单纯考虑长得快,而是根据自已的养殖条件,增加一些其他种类的养殖;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去培养更多品种更好的品种。 4.通过杂交培育良种是目前一个有效的手段 从目前情况看,用杂交手段培育良种,仍然是一个快速有效的办法。珍珠龙胆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杂交组合,同时获得了鞍带石斑鱼生长快速和棕点石斑鱼摄食猛的特点,食量大、长得快、肉质好,而且几乎全年都可以繁殖。还能不能找到类似的杂交组合?目前看,青龙斑、杉虎斑、鼠虎斑、鼠龙斑都比不了珍珠龙胆。 三 、对病害防治技术研究的期待 推广人工配合饲料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小杂鱼喂养存在的问题 小杂鱼喂养的问题很多。一是养殖业者每天早起到市场采购小杂鱼,运到鱼排或池塘清洗、切碎、投喂,费工费时;二是供应不稳定,大多数人采取杂鱼价格低时多买、多喂,价格高时少喂,禁捕期内只能从冻厂买,不能满足鱼类生产的需求。三是直接投喂小杂鱼,容易带进各种病原体,特别是小杂鱼不新鲜时,引发病害发生。四是小杂鱼容易污染水质,增加了换水成本,也加大了防病的压力;五是使用小杂鱼很难扩大养殖规模,一家一户的养殖好办些,到企业的规模化养殖,采购的操作、管理都不方便。人工配合饲料的成功,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可能。应当继续大力倡导推广使用配合饲料。 2.人工配合搜聊的成功,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可能 随着饲料营养研究深入,人工配合饲料用于石斑鱼养殖已经完全可能,各种节约动物蛋白的有效方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饲料成本,大量营养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人工配合饲料的利用率,但由于习惯的原因,小杂鱼仍是目前石斑鱼养殖主要饲料,大约占总饲料用量的90%左右。 3.人工配合饲料喂养的成本 有人做过饲料成本分析,近年来随着石斑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冰鲜杂鱼的价格也不断提高,从 1.5 元/斤涨到了 1.8-2.4 元/斤,休渔期价格可高达 3 元/斤。小规模的养殖实验,石斑鱼小冰鲜鱼喂养的饲料系数 4.5-4.8,鱼排上实际养殖的饲料系数 6-8 左右,池塘稍低一些。有人做过按照杂鱼的平均饵料系数 5.0 计算,每斤鱼的饲料成本需要 9-12 元,而使用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饲料系数只有 1.0,饲料成本也只有 8.5 元/斤。 四、对病害防治技术研究的期待 1.石斑鱼让人束手无策的顽疾 石斑鱼病害防控是关系到养殖成败的重要原因。常见的病害有:石斑鱼的病害主要包括寄生虫病、细菌病和病毒病。目前,石斑鱼养殖中的几个主要疾病,刺激隐核虫引起的白点病,弧菌(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等)引起的溃疡病,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死亡,神经坏死病毒引起的育苗期神经坏死症,虹彩病毒引起的标粗期黑身等。还有一些新出现的不知病因的病害,都在养殖生产上产生的重要影响。刺激隐核虫(俗称小瓜虫)病,多用淡水、甲醛的方法防治,效果有限。网箱养殖时,暂时治好了虫也解决不了环境的问题,虫子很快再出现,有时将鱼排拖到水质好点的海区,有时会好些;池塘养殖中,将鱼捕起,药浴后换池,有些作用;有时水泥池流水养殖,都会让人束手无策。目前已有刺激隐核虫肌动蛋白为抗原的疫苗,但距离业应用还需时日。 2.细菌性疾病,更是让人感到进退唯谷。 比较可靠的方法是从病鱼分离、培养病原菌,通过药敏实验找到有效的抗菌药物,对症施用。可是分离细菌需要时间,养殖生产上往往等不起,找到合适的药物需要好几天,鱼的损失也大,甚至死得所剩无几,一句话是等不起。有人遇到鱼病,经初步判断是细菌性病后,为了解决问题,多种抗菌谱广的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这样做效果也是不确定的,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但副作用是肯定的,环境里的病原体获得了更强的抗药性,以后的问题更难解决,并且,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目前,针对弧菌、链球菌及巴氏杆菌的基因工程疫苗已经研发成功,但离生产应用也还有一段距离。神经坏死症,主要侵染仔稚鱼阶段的石斑鱼,通常死亡率在 90%以上。对幼鱼(通常体长 3 厘米以上)及成鱼的致死率下降,但能保持在鱼体内的低水平复制,携带病毒,引发垂直传播。培苗及标粗的期间的石斑鱼黑身病,主要是神经坏死病毒引起的多种病原体(虹彩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导致,也是束手无策,一旦发现只能放弃一整池的鱼苗。目前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但针对神经坏死症和虹彩病毒都研发了亚单位疫苗及病毒类似物(VLP)疫苗,我们正在做一些试验,有一定的效果,感觉还需深入研究及转化才能商业应用。养殖病害是老问题,大家都有很多成套的经验和方法。我觉得,针对主要病害开发出有效的疫苗,推广应用是当务之急。其次,是规范养殖管理,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目前,我国石斑鱼养殖还比较粗放,渔农的技术水平和对病害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必要通过政府或协会,加强对亲鱼培育、受精卵生产、育苗规范管理,做到苗种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出合格的苗种供应市场;商品鱼养殖中,针对不同养殖方式、不同养殖品种,研究出一些实用的养殖技术规范。不当的操作――也是造成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市场的供过于求还是新市场有待开发 我不太懂市场问题,但实际上是市场在左右石斑鱼商品的价格,或者说市场在影响石斑鱼产业的发展。 石斑鱼产量不断攀升,价格上下波动,总体上是不断下降。 石斑鱼的市场是供过以求,还是更大的市场有待开发?乐观一点的想法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石斑鱼的消费市场潜力还是巨大的。如果开发出加工产品,市场肯定还会大得多。市场要靠人去做,记得有一次在青岛,去一家火锅店,人家将鱼皮取出,鱼肉做鱼丸,一顿饭就一个主菜,生意也特别红火。 上面是我眼中的石斑鱼产业发展现状和一些看法,以后的路在哪?发展好一个产业,要做的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