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唐育珍:用青春书写“娘家人”的故事
唐育珍:用青春书写“娘家人”的故事
《工人日报》(2016年05月10日 07版)本报记者 吴雪君
别人送温暖,可能只是锦上添花;唐育珍送温暖,绝对是雪中送炭。
海南省三亚市二轻集体企业联社的现状,可以用“雪”的寒冷来形容——1990年前后,联社下属企业相继停止生产,职工多数下岗,生活无依,留下了许多个“烂摊子”。27年来, 联社工会联合会主席唐育珍却扛起了这些历史遗留难题,用青春书写了一个个“娘家人”的故事。
建立帮扶制度雪中送炭
书架上,堆满了职工的各种资料。一本一本,整齐排列。这些资料来之不易,都是唐育珍一份一份收集上来的。“每一个职工,我都会给他们建档、记录。”唐育珍对记者说。
在这个企业,“下岗”,是刺痛职工的一个字眼。联社现有9家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些企业早年是当地的手工业基础,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市场的放开,手工业产品陆续退出市场,企业也陷入困境。
1988年,岁月已远,但唐育珍仍记得刚担任工会主席时肩上的担子。
几百名职工,如何服务?摸清职工基本情况是基础。唐育珍开始了一场跨时甚长的走访——每家每户,入户调查,“生病的,家庭困难的……都要搞清楚”。腿脚酸痛自不必说,走访中的所见所闻,刺痛着这位工会主席的心,“有些下岗职工太困难,太需要帮助了!”
有一位姓吴的女职工,住在工地旁的一个茅草棚里。屋子里除了一堆杂物,一无所有。下岗后,为了养育两个孩子,这位女职工给工地的工人做饭赚点生活费。听到她的情况,当时唐育珍的眼泪就流下来了。
“我们必须把帮扶做成一项制度。”唐育珍下定决心。通过唐育珍多年的努力,职工住院、退休、遭遇重大困难,工会都一定去慰问。而在工会的运作下,联社领导的“三必访”制度,也写入了联社的规章中。
吴女士便被列入被访问的名单中。更多的人,也得到了这份温暖人心的“炭火”。
定制度保障职工权益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根据《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规定,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资产属全体职工所有,职工在企业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权利却时常受到侵害。多年前,唐育珍便发现了一个问题:联社下属企业存在厂务不透明的情况。
企业停产后,收入主要靠各类铺租收入。唐育珍发现,铺租到期,在重新招租的时候,往往是企业领导一个人说了算。职工意见很大,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问题的症结便是不公开。”唐育珍认为。
一个透明的厂务公开制度呼之欲出。“二轻的厂务公开必须要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时间。”唐育珍和工会一班人着手制定了相关制度。按照制度,每个单位都必须让职工对企业开支有充分的了解,“让企业接受职工的监督”。在招租的时候,企业不但要公开公正,还要实行同等条件下内部职工优先的原则。
三亚市二轻藤竹制品厂厂长蔡运华是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很多厂的财务不透明,容易产生违规操作。”蔡运华说,财务公开之后,各厂请客吃饭等开支明显减少,“没公开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一把手说了算,公开后,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有利于发扬民主。”
一时间,二轻联社职工对工会这个“娘家”生发出了很多信任。
2016年2月,二轻服装厂和二轻贸易公司的铺面租赁期届满,为给企业争取最大效益,在唐育珍的参与协调下,两家企业采取公开招租,分别成立由职工代表参加的铺面公开招租工作小组,将铺面招租方案向社会公开。最终,服装厂的两间铺面租金由31万元提高到53.85万元,贸易公司的一间铺面年租金从25.2万元提高到44.4万元。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唐育珍用努力为职工争取权利,赢得了职工的心。
解决“疑难杂症”稳定员工情绪
二轻服装厂早年停产,老职工多,下岗职工多。职工间也不团结,经常出现群众性上访事件。唐育珍找到在职工中有威信的孙华(化名),了解情况并希望通过孙华做通大家的工作。一开始,孙华并不待见唐育珍。“我是代表工会来的,也是带着大伙的希望来的。”唐育珍说。慢慢地,孙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了解之后发现,服装厂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企业管理者作风不民主导致的。”在工会的建议下,联社及时对该厂的主要管理者进行了调整,缓和了职工和企业间的矛盾。
“人心都是肉长的,通过她去做工作,大家的要求也得到了满足,之后再没有出现上访的。”二轻集体企业联社领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