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历史 气象铸魂——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综述

06.09.2015  10:24
摘 要:

中国气象报记者吴越 张静 通讯员 李竞

  万里碧空如洗,机群方阵飞过,彩虹如练,天安门广场阅兵式气壮山河。

  9月3日,神州大地因一场伟大的胜利而奏响凯歌。走过血与火的洗礼,扛过痛与泪的磨砺,站在今与昔的交汇点上,中国庄严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以下简称纪念活动),从历史的回望与纪念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此时此刻,气象与国家同频共振、共此荣光。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气象部门举全国之力,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奉献出最优质的气象服务,用自己的方式向历史致敬,为民族铸魂!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天安门地区举行。图片来源:新华网

  全盘统筹 上下齐心

  凝心聚力下好一盘棋

  为了确保纪念活动的精彩不受天气的干扰与“破坏”,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擎起大旗;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坐镇天气会商室,成为一线气象工作者最坚强的后盾;中国气象局党组提前筹备,积极动员部署,举全国之力肩负起神圣的重任。

  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来到中国气象局,检查指导纪念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并亲切慰问了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和专家。他要求气象部门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保障工作方案落实得更扎实一些,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万无一失,为纪念活动成功举办提供良好的大气环境,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要求气象部门讲政治、顾大局,冷静客观分析天气气候形势,密切关注天气条件的细微变化,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

  在纪念活动前一天,9月2日一早,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和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赵根武的身影便出现在北京市气象台天气会商室里。“天气真是给力,你们和‘老天爷’的对话不错。”林克庆给奋战在一线的预报员们鼓劲。在此之前,林克庆已多次来到北京市气象台检查指导服务工作。

  如果说中央领导的要求是纪念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一盏长明灯的话,那么,中国气象局党组领导的部署与谋划则是该项工作顺利完成的不竭动力。

  早在今年7月20日,中国气象局召开纪念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动员会,分析服务的要求与任务。8月20日,中国气象局召开纪念活动气象服务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暨气象服务战前动员会,对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再动员、再部署。8月26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纪念活动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郑国光强调,纪念活动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这就对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充分认识到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8月31日8时,郑国光签发中国气象局进入纪念活动气象服务特别工作状态的命令。在纪念活动进入倒计时的关键时刻,中国气象局吹响了集结的号角,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因为同一个目标而并肩作战。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宇如聪、沈晓农、矫梅燕、于新文等领导也非常重视纪念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出席专题会商,给予指导。

  重任在肩,须迎难而上;不必畏惧,担子同在你我的身上。9月3日8时30分,在纪念活动举行前最后一场专题天气会商会上,许小峰未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仍在询问预报员:“在‘晴间多云’这个表述里,云量到底有多少,能否再清楚一点?”而矫梅燕则在9月2日便驻守在北京市气象局,连续听取气象部门的专题天气会商,并指导纪念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正是一步步夯实的组织领导和一次次高效的全盘统筹,才使得气象部门擎起合力,用百分之百的努力为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分钟”与“十年功”的博弈,也是“积跬步”与“至千里”的丈量。

  天道酬勤

  用责任感与自信心换得一方湛蓝的天

  似乎每一段故事只有在历经波折后才可能被缔造成意义非凡的传奇。

  9月1日,早起的人们发现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仍未有停歇的意思。距离9月3日的纪念活动只有两天的时间了。在彼此对望的眼神中,人们捕捉到了一丝猜疑:“大阅兵会在雨中进行吗?何时才会出现蓝天?”

  但预报员们似乎早已对9月3日的风雨变化了然于胸。8月30日,在纪念活动专题天气会商中,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自信地说:“我认为,影响8月31日和9月1日北京降水系统并不强。9月3日的蓝天,我们可以期待。”他的观点得到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的认可。

  果然,9月2日清晨,蓝天如画卷般舒展在人们眼前。9月3日,蓝天继续如期延续,无雨,微风,白云淡淡飘过——这和气象部门此前的预报结论完全吻合!

  纪念活动气象保障组副指挥、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姚学祥告诉记者,针对纪念活动的各项气象服务皆体现了精细化,包括市气象台制作的专报、重要时间节点的现场观测预报服务。在天气预报中除常规要素外,还增加低云量和天空状况、风向风速的预报;每次演练服务内容根据时间节点,发布涵盖天气展望、逐12小时天气预报、逐3小时天气预报、逐小时天气预报及天气实况等。从8月21日开始,气象部门不断滚动更新提供9月3日天气预报信息;从8月31日7时起,提供天安门地区逐3小时的预报;从9月2日7时起,提供天安门地区逐小时预报。截至9月3日17时,气象部门共发布各类气象专报99期。

  千锤百炼 不断创新

  在重大气象保障历史上刻下完美群体像

  9月3日,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以“卓有成效”四个字来评价量身定制般的最佳气象条件背后的付出。在国家历次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战役中,气象部门都冲锋在前、毫不退缩。而在这些故事中,随着时间的累积,我们看到个人的成长、团队的壮大、技术的提升、经验的传播、精神的发扬,更看到气象科技在传承、创新与发展中留下的脉络痕迹。

  ——在“0-12小时短时临近预报准确率提升工程”核心系统RMAPS(快速更新多尺度分析和预报系统)的框架下,气象部门专门开发了1小时快速更新循环的短时数值预报子系统(RMAPS-ST),并基于系统结果开发了天安门地区的探空曲线产品。预报更新频次从原来的每3小时预报到现在的每小时滚动预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预报的精细化程度。

  ——气象部门二次开发数值模式,反演高中低云云底和云顶高度等预报产品;开发雷暴概率预报、颠簸指数、低空风切变和云底高度等飞行气象条件客观预报产品;研制开发华北区域、北京天安门及周边10个区(县)和河北、山西等保障重点地区的单站静稳天气指数预报。

  ——面对新需求,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以及中国气象局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下,改进升级建立高分辨率精细化环境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和实时业务运行系统;联合北京市气候中心,研发建立京津冀10天至月尺度的环境气象预报技术和系统。

  圆满成功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背后,除了不断提升的科技水平外,还离不开全国各级气象部门、业务单位的支持。虽然精彩在北京天安门演绎,但是周边地区的心与之一起跳动。

  “关于9月2日夜间到3日上午的大气环流形势,我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为了把脉纪念活动当天的天气,从中央气象台、北京市气象台、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到河北、天津、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台,再到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业务单位的气象专家都畅所欲言,无所保留。在一次次对话中,预报结论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变得更加清晰。

  在河北、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北京周边地区,气象部门启动华北区域应急加密观测保障机制,在重要时间节点适时开展加密观测,包括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

  在遥远的太空,“风云二号”F星分别在8月13日、8月22日、8月30日、9月2日至3日启动加密观测,观测频次提升为6分钟一次。

  与此同时,393个自动气象站、2部天气雷达、6部风廓线雷达、2部微波辐射计、55部GNSS/NET水汽观测站、13个环境气象观测站……这些气象部门一流的观测装备也悉数惊艳亮相。

  在蓝天下,阅兵方队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军人的英姿飒爽。一位仍坚守在应急值班岗位的预报员说:“看到这一幕,我觉得我们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9月4日一版 责任编辑:苏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