呓语散记
李宗世
虽然大学期间读过不少课外书,但最近突然有点“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总觉得自己的脑子里只有一些片断的、零散的认识和思想,不够全面、不成体系,于是便自觉地挤出时间读起一些“五四”时期的名家作品以及国外的名著来(如最近在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其实,我知道自己的文学底子比较薄,所以一直都在努力自我提高,但文学素养是速成不来的,又因生性愚钝,所以进步得慢。
我认为,环境对一个人的潜移默化作用非常强大。记不起是念小学几年级的时候,朋友的哥哥送了我一本郁达夫先生的散文集,当时我似懂非懂、津津有味地读了一通,之后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几年前我开始信笔涂鸦时,也不知道行文上的风格正是受了郁达夫先生的颇大影响,直到不久前重读他的作品和人们对他的评论,才突然有此感觉。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具有很强的“自叙传”色彩,坦诚甚至裸露地进行自我表述,当初我在毫不知晓这些文学“专业术语”的情况下,竟然陆续写下了《叙事》、《感慨》、《在贫苦中奋发》等文章,叙述我的成长历程。难怪生活中,我对身边的事事物物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渐渐地也让我相信了先见主义学说。
有人说,“生活没有真理”。想来也是,喜怒哀乐悲苦愁,它们就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具体表现。然而,这并非要我们抛弃理性和思考,我行我素或放纵不羁。古今中外,虽然人们的思想有许多相似乃至雷同之处,但能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天地之大,虽然人类社会的行为极其复杂,人们意志自治的表示不可能如出一辙,也不可能严于律己,但热爱自然万物,这才是我们最大的进步。
有一位从印度归来的旅行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贫民窟里的孩子们并没有乞讨的习惯,即便是游人给他们钱时,他们也不主动接受,除非得到父母的授意。在那里,人们普遍表现出友好和平和,也很遵守秩序,虔诚地生活着。相比之下,我们则普遍忧郁和焦虑——无论是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还是当下的生活现实,人们忧虑的情绪无处不在。我认为,这是由于缺乏信仰,导致人们对生命充满恐惧,对未来感到迷茫,内心空虚、孤独。
这是一个浅阅读的时代,也是一个浅写作的时代。我们关注的,不是精神世界的丰裕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是泛俗的一些意义不大的事件或个别民众的行为。尤其是,一经媒体报道,往往容易导致人们盲目跟风、人云亦云,适得其反地起到了误导作用,甚至在社会上造成了渲染炒作的负面效应,有弊无利(当然,在信息扁平化的时代,一切都在阳光的照耀之下透明无比,人们可以自由地参与其中,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体现)。
读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它使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陡增不少。梭罗毕其一生身体力行地践行超验主义,在他自己的信仰里做了许多思考,他对生活的自我剖析和对粗陋习俗的批判,见解独特,耐人寻味;他对瓦尔登湖秀美的湖光山色的细致描写,令人陶醉向往;此外,书中有一些文章篇么说理精辟透彻,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总之,梭罗在伟大的大自然里,获得了心灵上的恬静和精神上的升华。
……在梦乡里,我正阅读着充满智慧、引人向上的《瓦尔登湖》,嘴上念念有词说着一些凌乱的呓语。
作者单位:乐东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