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收藏家向南海博物馆捐赠南海出水降真香

26.09.2016  13:37

      南海出水降真香。

      降真香雕件。施文海提供

      几根藤条状的红色木头,其身密布虫洞,因常年在深海中浸泡,木头表面结着一层白色的结晶物,捧起细看,颜色古朴温润,其味淡雅入脾,数百年风华纹理,尽在一木之间。

      这是9月14日由海南收藏家魏希望向国家南海博物馆捐赠的、南海西沙出水的降真香。近日,海南省降真香协会也将向南海博物馆捐赠一批逾100斤的海南本土降真香,弘扬降真香文化,丰富馆藏。

      南海博物馆筹建办业务组组长张建平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海考古资料显示,南海沉船中确有降真香一物,海南民间踊跃捐赠降真香,作为南海出水文物,将大大丰富南海水下遗存,也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巧夺天工降真香。

      古人焚香之佳木

      此次海南收藏家、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魏希望捐赠给南海博物馆的降真香约800斤,于1999年——2003年期间西沙华光礁出水,经专家考证,为明代郑和船队返航时的番降,见证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至此,降真香作为西沙遗珍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而早在千年前,降真香无论是作为焚香佳木,亦或是中医药材,都已成为古时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降真香,别名紫藤香,也称鸡骨香。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拌和诸香,烧烟直上,感引鹤降。”清代吴仪洛所撰《本草丛新》中记述为“烧之能降诸真,故名。”

      若追寻降真香的起源,最早可从西晋植物学家、文学家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中窥见:“紫藤,叶细长,茎如竹根,极坚实。重重有皮,花白子黑。置酒中,历二三十年亦不腐败。其茎截置烟炱中,经时成紫香,可以降神。”大致意思是其香气可以感招天上的神仙。降真之名由此而来。

      唐宋时期,香文化盛行,特别是汉代,降真香为道家修身养性的首选用香。文人骚客,书斋闺阁,一炷降真香,几缕轻烟,绵绵蔼蔼,挂小帘钩,便开始一段与诗词相依偎的润泽时光。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对降真香情有独钟,其在《赠朱道士》一诗中就曾写道:“尽日窗间更无事,唯烧一炷降真香。”

      海南日报记者翻阅扬之水所著的《香识》,书中认为降真香产海南,是宋人喜欢的焚香之材,南宋时期,民众用柚花和降真香一起蒸煮品香。可以想象,这香味应与白居易的诗一般温润,若伴一杯清茶,约三两好友,此情此景应是何等惬意。

      “反观当下,更多人认为沉香的地位远远高于降真香。”海南省降真香协会文化顾问戴文认为,根据历史学家顾颉刚所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即“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协同恰是一个反背”。降真香在唐代已广为白居易等文人赞誉、吟诵,比苏东坡、丁谓称颂沉香还早得多,但是在重新回归之路上,降真香反而落在沉香后面,我们现在研究挖掘香文化历史,应让降真香回归其应有的地位。

      南海出水降真香。

      海上丝路香旅

      “我们手中有少许从琼海潭门渔民手中收来的、在南海海域出水的降真香,同时打捞上来的还有香盒、海捞瓷、明朝的铜币等,说明这是明代沉船的降真香。”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降真香协会秘书长冯运天表示,海上丝绸之路,也称为海上香料之路,当时从我国运到国外的船都是以瓷器为主,回船则以木头为主,包括降真香、乌木、苏木、象牙等。

      据史料记载,自汉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航道屡有变化,但海南岛始终扼航道之要冲。唐宋时期,商船从广州启运,途经海南岛,经南海到波斯湾、红海,经航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达东非、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当时的中国丝绸运往国外,国外的香料、宝石等货物则从海上运往中国。

      宋时,海上香料贸易繁荣,大量域外香料传入,从宫廷到民间用香成风。海南省降真香协会会长刘宏智表示,他在福建泉州博物馆参观时,曾看到馆藏的宋代三亚出土的阿拉伯人墓碑。“当时的阿拉伯人多来中国做香料生意,被称为‘番商’,有的甚至长期侨居中国,专做香料生意而成为富商。”

      刘宏智在研究降真香的过程中翻阅到《泉州湾宋代沉船香料资料汇编》时还发现,该书记载:1973年,泉州湾出土南宋沉船,船中出土的货物主要是香料,包括降真香、沉香、檀香等,达四千七百余斤。经鉴定,这艘古船是宋末元初从南洋回航的香料船。

      这艘泉州湾古船出土也被《考古》杂志列为“197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宋代陈敬所著《新纂香谱》记载:降真香曾是古代域外诸国朝贡中国的物品。明代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校注》中,详细记载了各国向大明皇帝进贡降真香的史料。其记述的二十三个南洋诸国,贡品中几乎全部涉及降真香。如占城(今越南)国,明正统年间,其国袭封,遣使行礼。其贡物:象牙、犀牛角……奇楠香、土降香。”

      “此处的‘朝贡’有两层意思,一是各国向我国进贡,另一意义是双方进行贸易。”魏希望表示,由此可以从侧面看出,明代时海上丝绸之路香料贸易的繁荣。

      此外,海南日报记者翻阅“郑和七次下西洋航海路线图”了解到,郑和下西洋时多次抵达南海诸岛,而明代马欢著写的《瀛涯胜览》、中华书局出版的《西洋番国志》、《郑和航海图》均有郑和船队在西洋诸国进行降真香贸易的记载。

      天然降真香。

      降真香海南足迹

      古玩店鹤集山房负责人施文海曾在东莞中国沉香博物馆举办的“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香料文化展”上见过一根民国时期降真香,展上注明,其香为江浙一带大户人家用于放在水缸消毒、杀菌、保健的高档药材。

      无独有偶。几年前,文昌藏家韩涛就在东郊、会文一带“淘宝”时,收到一批老降真香,分别收自将军府第,南洋华侨之家等大户人家。其中,有几根降真香出自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之手,他用一块褪色的老红布,将降真香、族谱、生辰八字、金银细软等包在一起。“老人很珍惜这些木头,细看降真香上还有明显的刮痕,应是做药用,且这户人家祖上就是开药铺的,可见其药用价值在海南民间是普遍使用的。”韩涛表示,此外,他还在文昌收藏过一个双边包银的降真香手镯,不难窥见,降真香在旧时民众心中的地位。

      在海南黎族地区,降真香作为药材使用的习俗一直在延续。五指山市水满乡黎族名医王桂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降真香在治疗肝病、黄胆肝炎、肾结石、女人血崩、骨折、蛇咬,各种伤口方面疗效显著,在黎医中,降真香有着“藤总管”的名称。

      清代帝王对降真香的疗效也备加推崇。据中华书局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仪》记载,降真香的清热解毒功效,在宫中被记入秘笈。光绪十二年五月,慈禧患有面部神经疾病,太医以奇楠香、牛黄、降真香、乳香、苏合油等22种中草药组药,短时间即见奇效。光绪帝曾患有严重的心胃痛,御医首选大剂量降真香,配以没药、麝香、琥珀、安息香等入药,治愈光绪顽疾。

      古今悬隔,唯香永驻。从古时海上丝绸之路可见香路繁荣之景,古人谈香,与唐诗宋词相依,今人香事,难免显得有点急功近利。愿世人重拾香道之精华,闻香、识香、惜香。(记者傅人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魏希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