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12名学子赴希腊参加世界文化遗产青年研讨会

05.06.2018  20:40

  ■ 本报记者 邓钰

  当东西方文化遗产交流、碰撞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日前,海南中学组织12名学生奔赴希腊,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文化遗产青年研讨会。

  5天时间中,海中12名学生与100多个国家的学生共同交流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心得,了解当地人文景观和历史传统。海中学生在希腊穿上黎锦、汉服,演奏一曲悠扬婉转的《琵琶行》,在世界舞台上自信地秀出中国文化。

   海南黎锦亮相世界舞台

  “黎锦是由黎族女性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在世界文化遗产青年研讨会的文化遗产展示环节,海中学生徐为溪身着黎锦,用流利英文从发源制作、美学价值、符号象征和文化意义等方面,向与会者深入浅出地介绍来自海南的文化遗产黎锦,博得现场阵阵掌声和赞美声。

  “出发到希腊前,我们得知要在会上介绍一项本国的文化遗产。经过商量,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黎锦。”徐为溪表示,拥有3000余年传承历史的黎锦,不仅是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更是海南历史和黎族民族文化的缩影。我们希望通过研讨会上的展示,让人们共同思考黎锦的保护、开发和传承问题。

  为了做好这项展示,海中12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大量黎锦的图片、文本和视频资料,一遍遍地改进演讲稿和幻灯片。在演讲前一天,他们还在润色演讲稿。面临着东西方历史、文化和民族的隔阂,外国学生能理解黎锦背后的文化吗?会对黎锦产生兴趣吗?在演讲展示之前,他们的心中都有些忐忑。

  “黎锦纹样丰富,寓意多样,大力神纹样象征文明和繁衍,万寿龟纹样寓意长寿与健康……”徐为溪在展示时专门设计了互动环节,让现场听众猜测每种黎锦纹饰的含义,为参与者送上黎锦饰品,“我们还担心黎锦展示会冷场,没想到首次亮相的黎锦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穿汉服做文化交流使者

  对于海中学生而言,交流和展示文化的契机,不仅在正式的研讨会议中,更体现在会议之外的交流时间中。在短暂的交流时光中,他们做起中国文化交流使者,以一言一行,传播中华文化。

  “我们把汉服带到了希腊,没想到能收获这么多惊艳的目光和真诚的赞美。”海中学生曾欢和李泽璇在研讨会期间,身着汉服漫步希腊街头,秀出浓浓中国风。

  “汉服呈现的是传统中国文化之美。”曾欢认为,在希腊街头,具有明显中华元素的汉服,无疑是最直接表达文化自信的载体,能让外国人最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之美。

  “当时,不少人围过来问我们,这么漂亮的衣服从哪买的?只有特殊的人物才能穿吗?”李泽璇回忆,“我们耐心向他们解释,这是中国的传统服装,每个中国人都可以穿。他们不停夸赞汉服太美了,有机会要去中国了解汉服文化。有个希腊奶奶激动地搂着我们说,‘感谢你们把这么美的传统服装带给我们。’

  参加会议期间,海中学生们还邀请外国同学切磋乒乓球技术,为他们演唱白居易的同名诗歌改编的《琵琶行》,让外国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希腊留下中国礼物

  在传播和交流中国文化之余,同学们还在希腊留下了寓意深刻的中国礼物。

  “我希望外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大学精神和学术传统。”海中学生曾奕然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学府的中、英文校训抄在一张张明信片上,赠送给交流活动中遇到的外国朋友。

  在曾奕然看来,大学不仅是传播和研究学术的地方,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发挥先进文化辐射引领作用。“送出校训的同时,也是送出一份邀请,希望东西方学生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机会。”曾奕然说。

  “在这场研讨会中,我们不仅增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开拓了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宣传和弘扬了中国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海中学生翁子喻认为,在交流过程中,让世界青年深入地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一份独特的中国礼物。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