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站最后两对绿皮车7月10日和20日将“退役”

03.07.2014  11:16
合肥站最后两对绿皮车7月10日和20日将“退役” - 海口网
合肥站最后两对绿皮车7月10日和20日将“退役” - 海口网
合肥站最后两对绿皮车7月10日和20日将“退役” - 海口网
合肥站最后两对绿皮车7月10日和20日将“退役” - 海口网
来源: img.hkwb.net

  

  老式保温桶为旅客提供开水

  上联:“啤酒饮料矿泉水”;下联:“花生瓜子八宝粥”;横批:“脚,让一下”。

  这副对联描写的主角,属于“绿皮车”。

  7月20日以后,若是想在合肥站再多看“”一眼,怕是只能到博物馆,或是在电影院里回味了。

  昨天,7月1日,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到2447对,其中超过一半为动车组列车。同天,中国铁路跨局运行的最后一趟绿皮车(郑州-温州2194次)跑完了自己的“告别之旅”。

  记者从合肥车辆段获悉,根据计划,本月,从合肥站始发的最后两对绿皮车(往返淮北K8359/8360、往返宿松K8391/8392)将彻底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空调车。

  调图后,合肥火车站将开行旅客列车128对,动车组就占到了77.5对。这也意味着其中有六成为风驰电掣的动车组。在动车“子弹头”身形的映衬下,绿皮车成了“”、“”、“埋汰”的代名词。而它却凭着每公里不到1角钱的实惠,从不讨农民工和学生族的嫌。

  时速高达300公里的高铁,确实“后生可畏”。但倘若站在一名额头刻满风霜、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兵”面前,人们除了敬意,只有敬意。

  绿皮车,“”君千万里,也终须一别。

  这一别,它鸣响了“绝唱”的汽笛,满载着国人半个多世纪的绵长记忆,远去兮。

  

  绿皮车里玩耍的孩子

  体验——

  22块5从合肥坐到宿松将成历史

  K8391/92次:合肥站始发的最后一对绿皮车

  清晨6:20,大雨滂沱,16节车厢的“绿色长虫”K8391次列车缓缓驶出合肥站。7月19日,这趟开往宿松的短途列车将成为合肥站历史上的“末班”绿皮车。如今,离别倒计时启动,斑驳的绿色车厢还剩下最后18天的服役期。

  装备:摇头扇保温桶和煤球炉

  暑运大幕再度揭开。今天大雨,22摄氏度,是三伏天里乘坐“绿皮车”的最好天气。

  满座118人的车厢里,12台浅草绿的摇头扇沿着顶部的中缝一溜排开。它们整齐划一地360度旋转,一刻也不停地发出“嗑吱嗑吱”类似小马达的声响。

  在3号车厢,上了年代的电扇们,有的掉了中央深红色的火车头标识,有的干脆换成不同规格的白色摇头扇。在已然来临的桑拿天,这些摇头扇是绿皮车厢里唯一的“制冷器”。

  幸好今天大雨,车厢里不闷也不躁。

  “这车估计跟我差不多岁数,从我记事起就是绿皮车。”3号车厢的乘务员王凤华,身材微胖,有着一副邻家大婶的嗓音。她依靠在车厢旁,对记者说道。今年,她50岁。王凤华说,在绿皮车上,到站基本靠“”,取暖基本靠“”(煤),降温基本靠“”,想喝水只能找保温桶,而且是“每隔一节车厢才有一个”。

  在夏季的绿皮车上,气味仍是人们最大的敌人。尽头厕所挥发出的恶臭味,即便坐在车厢中间也时不时就来侵扰你喘息的鼻翼。这时,抹点风油精、清凉油在鼻孔前,是驱散恶臭的良方。

  

  老式绿皮车没空调只能用车顶的电风扇降温

  票价:每公里才9分钱

  从合肥到宿松,全程252公里,历时4小时,K8391/92次绿皮列车的硬座票全价才22.5元。摊下来,平均每公里才9分钱。若是换成空调车,票价多半在40元上下。

  “20日后,K8391/92次列车会改成蓝皮空调车。”乘务员王凤华碰到隔壁车厢的同事刘贤平,顺口聊道。王凤华调侃说,升格为空调车后,票价可能也会涨一些,“车速应该差不多,算是多收个空调费。

  “这车经常性晚点。”5号车厢乘务员刘贤平也是一位“老铁路”。老刘说,这趟车还是铁路职工的上下班列车,大站小站,几乎站站停;大车小车,几乎车车让。

  “这车要淘汰,实话说,还真有点想念,毕竟这么多年了。”今天清晨4点刚接班的乘务员林忠华,眉目清秀,他转身指给记者看,旅客车厢还有摇头扇,“乘务员的值班房连电扇都没有,车窗只能拉开10厘米的缝隙。

  由于没有餐车,在狭小的乘务员座椅上,摆着一桶泡面,那是林忠华特意从家带来的。瞅着不知哪年哪月就开始服役的绿皮车厢,林忠华转念喃喃说道,“也是该换啦,至少我们不会热了!

  根据计划,7月9-10日,合肥-淮北的K8359/60的绿皮车将先升格为空调车。10天之后,7月19日,合肥-宿松的K8391/92也将跑完它的“谢幕之旅”。

  旅客进站检票

  乘客:农民工学生娃“专列

  今夏,由合肥站始发的“绿皮车”将淡出历史舞台后,铁路上将只有“”(红皮车)、“”(蓝皮车)、“”(高铁动车)三原色。

  24岁的操何根,从一上车就一直在低头玩手机。今年刚从新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小操,上午赶着回老家,他要在天柱山站下车。

  “从合肥到天柱山票价15块5。”小操说,要不是毕业了,学生证失效了,学生票半价后,坐火车回家的成本只有10块钱,2元空调公交车,8元的火车票。

  32岁的农民工小汪和十多个岳西县的同乡,刚刚从泰安打工回来。工友们扎堆坐在一排座位上,这群黝黑的汉子沉默着,身旁立满塞满被褥和衣服的蛇皮袋。

  7月1日,小汪和同乡踏上归程的当天,全国铁路调图后,开行的动车组超过半数。“从泰安回合肥的高铁,快是快,但票价235元,坐不起。”小汪说,在外打工十年,他们很少会买动车票,“短途的还好,长途不行。

  “车速快一些,票价别太贵。”坐惯了普速列车,小汪和周围的工友合计合计后,向记者吐露心愿道。

  清晨9:10,K8391次列车隆隆地向安庆西站逼近。

  开出了将近3个小时,这条“绿色长龙”走走停停。车厢里,人们迷糊一觉醒来,车厢里渐渐开始嘈杂。孩子的哭声,大人们的说话声,伴着窗外的雨声,列车撞击铁轨的“况且况且”声,混成一曲即将谢幕的“绝唱”。

  

  即将停用的绿皮车

   回望——

  “况且况且”颠了20年

  “老铁路”更多是感叹

  今年59岁的龚存林,跟着绿皮车这位老伙伴,“况且况且”颠了整整20年。“是时候说再见了。”龚存林觉得这冬不能取暖、夏不能送风的绿皮车,“早已跟不上人们追求舒适的节奏了。”他倒是无所怀念。

  100公里足足7小时开到

  1977年,22岁的龚存林分配到了蚌埠车辆段,“那时候上班还在胜利路的2号门附近。”龚存林清楚地记得,自己跟的第一趟车就是合肥-张楼(淮南)的绿皮车,他是车上的男乘务员。“车厢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的甚至是‘小鬼子’用的车厢。

  “两个冬天,把我跑得伤伤够够的。”龚存林说,这趟绿皮车是下午3点多发车,夜里九十点钟才能到淮南张楼。将近100公里的路程,列车却要足足走上六七个小时,“火车还没汽车跑得快。

  “每小时最多跑50公里。”龚存林一口报出那时候绿皮车最高时速。除了速度慢,最要命的是列车还要在途经的水家湖、九龙岗站换机车头,“靠蒸汽驱动的火车头,跑一段水不够,就得加水。

  绿皮车上的冬天特难熬,供暖全靠一条连通各节车厢的供气管道。由于每节车厢内外都设有一个调控阀门,乘务员们时不时就得爬高上低,翻进翻出,以便将控气阀门开到最适宜的大小。

  “开大了漏气,车头的司机连车尾发出的行车信号都看不清;开小了,蒸汽不够,车厢里的旅客又容易冻着,真是麻烦!”龚存林说,直到现在想起那段跟车经历,头皮直发麻。

  匆匆赶车的学生

  最多时能有数百列绿色长龙

  上世纪80年代,纵横的铁路网上,放眼望去一片“绿”。从合肥开往淮南、上海、北京的列车清一色全是绿色长龙,龚存林回想道,“最多的时候,绝对有数百趟。

  铁路上,习惯将省内短途列车称为“小票”,将开往北京、上海等地跨省长途列车唤作“大票”。连续跑了两年合肥-张楼的“小票”,1979年后,龚存林开始跑“大票”——合肥至上海。

  “跑上海的时候,列车条件就有改善了。”老龚说,整列车有22节车厢,每一节都配备一个独立的锅炉。每节车厢的乘务员负责给锅炉上煤,再到冬天,锅炉既能取暖,又能供旅客打开水。

  此后一直到1996年,17年间,龚存林又跑过合肥至厦门、广州的“大票”。伴着绿皮车上一个个颠簸的日夜,他从“小龚”,成为了“老龚”。

  1996年,新的合肥火车站开通运营,龚存林说,印象中,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合肥站的绿皮车开始逐渐被淘汰,“绿皮”越来越少,“红皮”和“蓝皮”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直到今年7月,合肥站始发的绿皮车就只剩下最后两对了,一对往返淮北(K8359/8360),一对往返宿松(K8391/8392)。

  便宜是绿皮车的最大优势

  “春运”是上世纪90年代“民工潮”的衍生物。而绿皮车则是大批农民工春节还乡唯一的交通工具。

  “行李架、卫生间、水池子、通过台,到处都是人,超载200%也是有可能的。”龚存林说,迫于人太多,乘务员们只得擦过一个个肩膀,挤过一节节车厢才能完成巡视。

  在中国铁路史上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绿皮车”,一直是“价廉”的头号代表。龚存林也觉得,便宜是绿皮车的最大优势。“一个农民工从合肥坐火车去上海找工作,来回只要五六十块钱,就算没找到工作也没啥(大损失)。

  “绿皮车没有餐车,没有空调,而现在的人都追求舒适度。”59岁的老龚如今已是合肥运用站检值班主任,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在动车风行的时代,回望绿皮车这个已经结缘20年的“老伙伴”,龚存林说,他没有太多怀念,因为是时候该说“再见”了。

  合肥绿皮车的“脚步

  在各种颜色的列车中,行驶到铁轨上时,绿皮车的“路权”是最低的,它要为一切快车让道,所以它经常停,开不快,常常晚点。

  ●它也曾经历过辉煌时代。上世纪50年代,它是先进列车技术的代名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出行工具。

  ●1990年前,合肥站所有列车均为“绿皮车”。

  ●1996年后,新合肥火车站运营,正式开始启动绿皮车的淘汰工作,新型的“红皮车”被逐渐引入。

  ●2000年后,随着特快列车“蓝皮车”的生产,合肥站淘汰绿皮车的步调开始加快。

  ●2014年7月10日、20日,根据安排,从合肥站始发的最后两对绿皮车(往返淮北K8359/8360、往返宿松K8391/8392)将彻底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空调车。

  绿皮车的路线及票价

  1

  淮北-合肥K8359硬座票23.5元

  合肥-淮北K8360硬座票23.5元

  7月9日~10日停运,升级空调车

  2

  合肥-宿松K8391硬座票22.5元

  宿松-合肥K8392硬座票22.5元

  7月20日停运,升级空调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