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包袱”让欧洲无法正视自己
视频:法俄总理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打嘴仗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2月17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7日刊文称,动荡、混乱、不确定,这是欧洲人第52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上描述当今欧洲安全所普遍使用的词汇。价值观包袱、历史包袱、美国包袱,让欧洲无法正视自己,也无法正视世界。这使得我们不能对欧洲抱有过高期待。
文章摘编如下:
慕安会主席沃尔夫冈•伊申格尔在开幕式上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有一个好消息也有一个坏消息与大家分享,好消息是这个会议厅更拥挤了,历经52年慕安会的影响力不降反升;坏消息是我们处在一个“害怕的年代”(an age of fear)。
害怕什么呢?害怕难民涌入,害怕恐怖袭击,害怕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极端思潮,害怕欧洲一体化的成果(如申根协定)得而复失。慕安会东道主德国代表,从防长到外长,从媒体到学者,只谈难民危机;法国则只谈极端主义。
慕安会第二天的总理辩论、外长辩论则把俄罗斯因素拉进来,又增加了欧洲的乌克兰与叙利亚之痛:内战。从近年的欧债危机、乌克兰危机到难民危机、恐怖威胁,欧洲可谓危机重重,欧洲人的反思为何停留在面上?
慕安会上的辩论揭示出欧洲人为何反思不彻底:
一、大众与精英的矛盾。自从欧洲最后一位智者施密特去年去世后,欧洲没有政治家,政客充斥欧洲政坛,只能讨好选民利益,由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引导社会而不是去引领时代,对问题的看法必然是短视而感性。
精英国家也难以引领大众国家推进欧洲一体化,默克尔难民危机后的处境是典型例子。大众与精英的矛盾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是情感与理智的纠结。会上,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回顾冷战史,语重心长地说,俄罗斯只是卷入而非制造叙利亚危机、乌克兰危机,并无挑战欧洲秩序之意;平等尊重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才能改善西方与俄罗斯关系。现场看,西方人听不进去。
二、价值与利益的矛盾。会上,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哭诉因俄罗斯干预导致乌克兰国破人亡,与会者有些不耐烦,纷纷质问:为什么苏联解体时乌克兰与波兰的经济状况类似,而危机爆发前乌克兰人均GDP却只有波兰的四分之一?西方给乌克兰那么多援助都用到哪里去了?
同样的情形也体现在北约,波罗的海国家和东欧国家往往把美国和北约拖入与俄罗斯无休止的对抗中。欧洲不能摆脱“祥林嫂现象”,超越情感与理智的纠缠,是无法反思到位、实施战略的。传统的力量、大众传媒的影响,让精英反思只能停留在政治正确表层,在慕安会上讲一些“正确的废话”。
三、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二战后,欧洲人对美国感恩戴德,意识形态上向美国看齐,到了今天,形成依赖美国老大哥的思维定式。会上,美国国务卿克里发表最后一次以奥巴马政府国务卿身份参加慕安会的告别演说,攒足了人气。
欧洲历史资产丰厚,也让欧洲人常常向后看。会上,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阐述德国担任欧安组织轮值主席国的想法:秉承1975年赫尔辛基文件精神,在主权与人权间寻找大欧洲共识,实现欧俄和解,可惜现场反应冷淡。
上述三重矛盾,让欧洲人无法彻底反思,尤其是与俄罗斯无法和解,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无法做到实事求是,难以扔掉意识形态和历史包袱。也因此,当笔者《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英文版在欧洲发行时,欧洲朋友讲,此书从制度入手,反思欧洲文明,给欧洲人很大启发,因为我们欧洲人是“当局者迷”!
欧洲人无法真正反思,美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价值观包袱、历史包袱、美国包袱,让欧洲无法正视自己,也无法正视世界。这使得我们不能对欧洲抱有过高期待。(王义桅)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