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旅游饭”摘下“穷帽子”

01.02.2016  17:43

十二五”期间,我省发展乡村游带动旅游业态、产品创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一批农民脱贫致富

吃上“旅游饭”摘下“穷帽子

 

  本报记者   杨春虹

  在海南最大的苗族同胞聚集区——琼海市会山镇,远近闻名的苗绣能手陈秀兰过去一年卖苗绣仅收入2000元。去年,当地政府对这里进行改造后,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旅游,陈秀兰的苗绣一年卖了4万元。

  被誉为海南最美黎寨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寒村,过去村民守着青山绿水过着穷困的日子。通过旅游扶贫试点,村民李政道将自家的庭院改造后做了一个烧烤吧,把一间杂物房腾出来改成小商店,一年下来收入至少四五万元……

  在海南的黎村苗寨、美丽乡间,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省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674.85万人次,增长12.4%。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对旅游扶贫起到重要作用,至2014年底,全省贫困人口由“十二五”初期的75.3万人减少至54.6万人,旅游业直接带动3万多人脱贫,占总脱贫人口的15%!

  政府重视 乡村旅游发展初显规模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省委书记罗保铭多次指示“海南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省长刘赐贵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完善村道、饮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过去一直以配角出现的海南乡村旅游,开始作为创新旅游业态、开发旅游新产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来抓。

  各部门、市县投入真金白银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近几年,每年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不少于1000万元,财政每年也有美丽乡村资金6000万元支持乡村旅游,各市县财政支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资金也大幅增加。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乡村旅游点516家,分布在除三沙以外的18个市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区1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单位137家。

  创新模式 企业与农民走上旅游致富路

  乡村旅游的根基在农村,动力在农民,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智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发展乡村旅游。

  我省不少乡村旅游点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农民自愿参加或以合作社的形式参与,让农民参与管理和决策,企业与农民共同走上旅游致富之路,推动全省乡村旅游项目蓬勃发展。如三亚玫瑰谷、保亭缘真岛旅游区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被列为省重点旅游项目,保亭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的黎族村庄、琼海北仍村、琼中什寒村和海口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所在乡村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取得良好发展效果。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各市县在推进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突出民族特色,展示传统文化,开发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富有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 引领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

  如今,每到节假日,海南乡村已经成为游客和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但专家认为,海南应发展高品质乡村旅游,未来要解决规划和策划不足,精品不多,主题不突出,缺乏地方特色,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才能推进我省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省旅游委主任孙颖表示,未来将加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保证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有序推进,保障乡村旅游开发和基础服务设施的配套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据悉,省旅游委已编制了《海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市县将按照总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编制市县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和线路规划,要找准乡村旅游发展定位和方向,突出海南文化特色,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多样化发展的乡村旅游规划体系。

  “我们已经将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职责来抓。”孙颖说,目标是到2020年约10万人通过旅游实现脱贫。据悉,我省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资金将优先支持试点村建设旅游厕所,同时为参与旅游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3万元至5万元,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三年以内的扶贫小额贷款,财政扶贫资金全额贴息。(本报海口1月30日讯)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1月31日  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