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观摩行:厦门曾厝垵——城中村的文艺转型

10.10.2015  12:22
文明观摩行:厦门曾厝垵——城中村的文艺转型 - 海口网
文明观摩行:厦门曾厝垵——城中村的文艺转型 - 海口网
来源: img.hkwb.net

夜市路面干净整洁。记者 石中华摄。

   海口网见习记者:邓钰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顽疾,但在厦门,却有一个城中村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各式的小吃、风情民俗和特色酒吧聚集在海滨一隅,在村内的五街十八巷中随处可见美丽景象——这就是被誉为“中国最文艺渔村”的厦门曾厝垵。9月27日,文明观摩团一行人来到曾厝垵,迫不及待地了解破落城中村是如何蜕变成最文艺渔村。

   “脏乱差”成为最美文创村

  “”是当地的大姓,“”是房子的意思,垵指代地名。曾厝垵三字便指的是曾家人居住的村子。曾经,曾厝垵是个普普通通的小渔村,村民们家家户户以打渔为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村民和外来的生意人在村里建起了许多小客栈、大排档和违章建筑。加上对环境缺乏规划管理,曾厝垵由原本美丽静谧的小渔村变成了集脏、乱、差于一体的混乱城中村。此外,由于大量外来人口进入,社会治安问题日益凸显。

  从2003年起,曾厝垵开始村改社,管理逐渐步入正轨。自2013年3月,思明区滨海街道按照“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总体部署,在原有基础上对曾厝垵社区整治方案进行规范、提升,以政府引导,社区自治模式治理曾厝垵。

  在治理过程中,曾厝垵保留了完整的渔村文化,古厝、村巷和当年华侨大量建造的红砖古厝及南洋风格的“番仔楼”。这些随处可见的闽南渔村元素吸引了一批岛内的师生和从事艺术创作的青年。这些师生和青年来到这里,肆意创作,绘画、雕塑、音乐、摄影让渔村焕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天南海北的游人们来到曾厝垵,惊喜地打量着街头巷尾、房前屋后,被这爿小村落一次次惊艳。今年“五一”,曾厝垵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万人次,全村旅游总收入约6500万元。

   文创村是景色之美 更是服务之美

  走入曾厝垵的中心干道,大约三百米就可以看到一个警务室。警务室外观极具闽南特色,在古朴屋檐下有一个Q版的小女警玩偶像,边敬着礼边睁着大眼睛,翘起嘴角欢迎来往行人。

  走入警务室,社区民警曾敏玲正坐在一台显示器前通过监控视频观察村内各主要路段的情况。曾敏玲告诉记者,曾厝垵在全村的监控探头中协调接入了多功能监控终端,在警务室内便可通过全村520余个监控探头,观测村内所有重点街道、院落,以及大部分商铺内外动态。

  曾厝垵的每个店铺中都安装了安全防范系统,在遇上危险情况时,可通过系统的一键报警功能,迅速连线警务室。民警在警务室内全天候24小时轮岗值班,遇到可疑人员及突发警情,将通过对讲系统迅速通知路面巡查的民警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强化防范打击效能。

  除了维护安保工作,警务室还在其他方面给游客提供便利。在警务室的一角放有便民服务箱,含有各类创伤急救、消暑降温药材,以及充电器、雨衣、针线包等,甚至还贴心放置了老花镜。在便民服务箱顶上还有便民充电站,游客可随时进来为手机充电。曾敏玲介绍,警务室每天都要接待上百组游人。

  在说话的间隙,一个女士急匆匆地走进警务室,她询问曾敏玲值班室里有没有创可贴,自己的女儿不小心摔倒了,腿上破了小口子。曾敏玲拿出创可贴递给这位女士,并叮嘱她行人较多,走路时要小心,避免碰撞。

  记者上前询问该女士,她介绍自己姓陈,带着孩子从杭州来厦门旅游。“我们待了好几天了,厦门给人的感觉非常好,不仅景色秀丽,而且所有人都特别友善,政府工作人员服务也特别周到。

   广泛参与建设实践 村民探索自治模式

  走在曾厝垵的五街十八巷,处处干净整洁,几乎没有占道经营和乱扔垃圾的现象。这得益于店主的自觉意识,也得益于严格的监管。据思明区执法局滨海中队城管张永民介绍,每天都有联合巡查队从早八点到凌晨两点在曾厝垵进行不间断的巡逻,对不文明现象及时进行劝导、教育。同时,如果发现店家有欺客宰客现象,马上联系工商部门处理。

  曾厝垵在由一个海岛渔村向多元化的乐活之地演变的过程中,如何保留闽南文化底蕴,将特色多元的新兴文化融入其中,是这个小渔村面临的首要问题。由村民广泛地参与到曾厝垵管理的每个领域中,是曾厝垵交出的答卷。基层社会自治模式,是曾厝垵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实践创新成果。

  在日常管理中,村民们自发成立了护村队,与来自街道、公安、协警的工作人员组成联合巡查队,参与到每日的巡查治安和卫生中。

  同时,村民们自主成立了文创协会、业主协会等五大类别九大组织。此外,曾厝垵还依托社区,开展自治管理,设立了一个“公议会”,是曾厝垵的公共议事平台。“公议会”的理事由社区居委会、文创会、业主协会等代表组成,制定了《曾厝垵文创村自治公约》,为自治管理发挥了极大作用。

  (海口网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