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原住民”坡鹿一万年前扎根海南

11.01.2021  14:42

  文\海南日报记者 王迎春

  和这群原野精灵对视的时候,尽管杂草掩映,相隔数米,却即刻明白了“鹿般的眼神”这样的形容。虽然海南坡鹿生性不近人,但鹿回头的那一瞬,湿漉漉的双眼清澈见底。你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这样的相望并不是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对峙。这群早在一万年前就扎根海南的海岛“原住民”,鹿鸣悠长,从远古传唱至今。

海南坡鹿拥有“C”字角。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毛色是“半年抛

  不似梅花鹿般外形华丽,海南坡鹿身上没有明显的花纹,但脊背上一条褐带的两边整齐地点缀着两行铜钱般大小的斑点,与其在鹿种中算得上小巧的体形相得益彰,海南坡鹿因此显得格外清秀。从脊背到腹部再到脚臁,坡鹿身上由褐渐黄而白,颜色自深到浅铺开,掩映在草色青青的灌丛中,看上去十分和谐。

  长而浓密的冬毛是属于坡鹿的“秋冬穿搭”,这时浅色斑点几乎不可见。冬季雌雄颜色差异较大,雌鹿为草黄、黄褐色,成年雄鹿颜色则更暗,为灰褐、灰棕、棕黑色。每年清明节前后,海南坡鹿就会陆续褪去冬装换上夏装,以棕黄、棕褐、棕红这样富有“夏日感”的毛色迎接繁殖期的到来。

  细长的颈部,纤瘦的四肢,“大长腿”赋予了海南坡鹿以矫健的体态。无论是长长的沟壑,还是高高的灌木丛,它们均能腾空而起,一掠而过,在空中秀出优美的“一字马”,当地人又称其为“飞鹿”。尽管身上不乏流畅的直线,但又大又圆的耳朵还是出卖了坡鹿,让这群小家伙变得萌态十足。

两只坡鹿在嬉戏。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不一般的“C”字角

  绿茸茸的草地上,一头雄性小坡鹿刚刚冒出尚显局促的鹿角,等到它两岁时,鹿角会慢慢长成。海南坡鹿最具特点的就是雄性头上优雅、壮观的双角,这是它们“风度翩翩”的体现,也是吸引雌鹿最好的“装饰品”。

  眉叉先是向前平伸然后上弯,主干向后又向外延伸,角尖朝内的同时朝前弯转,整个角的形状像英文字母“C”且平行倾向于前方,因此海南坡鹿又名“眉杈鹿”“眉角鹿”。“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此极富记忆点的“C”字鹿角长度可达一米以上,是坡鹿区别于其他鹿科动物的主要标志。

  鹿角作为哺乳类动物生长最快的组织,由真皮特化而成,鹿角在骨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是“有血有肉”的。鹿角表面覆盖的一层毛茸茸呈淡粉色的薄膜,便是角基上的茸皮,鹿茸的存在,就是为鹿角的生长提供血液、氧气和养分。

  在茸皮的庇护下,顶端的软骨会逐渐骨化变硬,直至发育完全。春天求偶期开始前,雄鹿会把鹿角在树干或灌木上来回蹭,以达到磨掉茸皮的效果,渐露的坚硬头角是雄鹿魅力最好的“颜值加持”,能够让它们在求偶之战里“信心倍增”。

  不同于牛角和长颈鹿角的“终身制”,海南坡鹿拥有的是“年抛”角。这些角每年在繁殖季节前三到四个月内完成整个生长过程,并会在交配期过后自然脱落,这是由于繁殖期过后睾酮素水平下降,就像我们掉头发一样平常。这时雄鹿会选择独处,开始隐蔽的生活。每年夏天结束后,新的鹿角就开始生长,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跳跃的海南坡鹿。(资料图片)

   集群生活乐趣多

  矮小的灌丛虽比不上林木遍野的宽阔,但阳光洒向地面的时候,整个坡鹿自然保护区安静而美丽,甚至让人有种置身于非洲草原的即视感。海南坡鹿喜好集群生活,一个群体中包括雌雄成幼各种成员。

  远处的哨兵鹿正昂首瞭望,为鹿群站岗放哨,只见它的双耳不停地摆动,仿佛雷达一般收集着四面八方的讯息。敏锐的视觉和听觉是坡鹿与生俱来的天赋,哨兵鹿如果觉察到“危险信号”,一声鸣叫过后,鹿群便会疾驰而逃。尽管机敏又警惕,坡鹿的好奇心还是出了名的重,当生人接近时,它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撒腿就跑,而是集体立正,眨着呆萌的大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来人的方向,立着耳朵,在确认危险后才会奔跑逃离。

  除了共同避难,与集群生活一同存在的是无可避免的“争抢”主题。雄鹿之间,会为了争夺交配权而大打出手,打斗程度之激烈,从身上的伤痕或者折断的硬角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彰显“雄风”的荣耀勋章。在一个团体当中甚至有“鹿王”角色的推选,等级秩序“深入鹿心”。

  在稀树草原当中,无论是干燥的旱季还是湿润的雨季,蚊虫一如既往地肆虐,由于没有长长的尾巴驱赶,小坡鹿们只能躲进池塘,利用泥巴形成防护衣,让蚊虫无处下嘴。长大以后,这种泥浴的习惯在雄鹿的角硬化时期会更为常见。雄鹿在泥塘中打滚,为了爱情,它会全身裹上泥巴,使毛色加深,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强壮彪悍,这是雄性的“美容手段”。随之散发出来的一股浓烈的腥臊气味,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嗅觉和视觉来宣示主权。

  坡鹿的舌尖美食

  和其他鹿种相反,海南坡鹿在春夏交配,秋冬产仔。因为海南岛的秋冬季是雨季,草木繁荣,食物丰盛,只有鹿妈妈们身体健壮,鹿宝宝们才能茁壮成长,给坡鹿种群的延续带来新的希望。

  别看坡鹿是“素食主义者”,它们对于食物可是很讲究的。拥有白色蓬松毛团的白茅乍一眼看上去像是狗尾巴草和蒲公英的结合体,在绿茵中白茫茫一片地生长着。植株高大、根系发达的象草和矮小秀气、粗蛋白含量丰富的柱花草在坡鹿自然保护区也都有种植。这类草本植物的共同特点是数量多、口感好,这样的嫩草和嫩叶才能满足这群“挑剔的食客”。

  不仅渴求着舌尖上的美味,坡鹿的食物也要讲究营养均衡。在保护区的地上时常能看到表面遍布着坑坑洼洼痕迹的石块,这种看着像红色石头的脆土块是红盐土。由一定比例的盐和红土制成,能为坡鹿提供所需的矿物质和盐分,而上面的痕迹就是坡鹿连啃带咬留下的。除此之外,暗罗、槟榔青、海桐等木本植物当中所富含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也是坡鹿成长必需的,每天的加餐还来自喂食槽中巡护员投喂的玉米和旁边放置的树叶。

  虽然已经过了白天的觅食时间,不过从电子监控的摄像头可以观察到,到了夜里,一只小鹿还趴在草中,嘴里不停嚼动着些什么。这和部分草食性动物特殊的消化系统有关,坡鹿采食一般比较匆忙,特别是粗饲料,大部分未经充分咀嚼就吞咽进入瘤胃。休息时,经过瘤胃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的食物,通过逆吐会重新返回坡鹿的嘴里进一步咀嚼,这就是“反刍”。

  从几近灭绝到恢复生机,海南坡鹿从来没有停止过它们奔跑跳跃的步伐。在琼岛这片土地上,与这群“原野精灵”相识,聆听千古传响的呦呦鹿鸣。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