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博鳌美,传递生态文明信心和希望
博鳌美,传递生态文明信心和希望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29日 05 版)
“博鳌空气真好,景色太美了!”
“好好享受博鳌的美丽风光吧!”
连日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不同场合,常能听到与会嘉宾情不自禁地如是赞叹。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珍存永恒记忆。2013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每到一地都同当地干部共商生态环境保护大计,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 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
耳畔,不时回响习近平总书记对“生命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海南有所悟,博鳌有所思。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中外人士热议不息。3月27日,题为“雾霾与健康”的分论坛上,来自学术界、环保界、健康、气象研究等方面的人士汇聚一堂,探索如何解决雾霾这个世界性难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卓有成效,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同。
出席年会的德国罗马俱乐部主席、自然经济学家魏茨泽克认为,中国早已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做好了可持续发展的准备。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再次表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充满信心——“习近平主席今天上午在演讲中说,2014年中国经济实现了7.4%的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4.8%。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信息。中国不仅愿意制定法律,而且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对于作出的承诺,中国总是有能力完成。”
美国洛基山研究所董事长阿莫里·劳文思博士在分论坛上表示,通过一系列结构调整,中国的能效提高了,再生能源、水力发电和地方区域限煤政策都取得明显进展。他告诉本报记者,解决环境问题关键在源头——提高能效、改变能源结构。几千年前,中国祖先就开始了对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探索。在过去几年间,中国在如大小型水电、生物能、风能、太阳能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中国,我们看到了对绿色能源一以贯之的探索与追求。能源革命未来的希望在中国。
美国阿肯色里昂学院保罗·布伯博士十分感慨:“我认为中国是学习、了解生态文明的好去处,首要理由就是中国政府将这一理念写进了国家规划。”
有学者提出,下一轮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生态环境的竞争。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工程还需要调动社会上每一分力量协同作战。
“您还开私人飞机吗?”分论坛上,主持人尖锐提问。“2008年上半年开始我就停掉了私人飞机。”远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回答,“是时候觉悟了,全球气候变化,雾霾这么严重,为什么我们不能约束自己?我从北京飞一趟长沙,相当于砍8棵树。自从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停下来了。”
“整个社会的意识、文化将会对环境的改善具有很大作用。”阿莫里·劳文思认为,环境保护,思想认识要首先到位。
草木葱茏,鸟语花香。博鳌的秀丽风光,见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与希望。在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意识的逐步强化中,建设生态文明的梦想在中国继续升腾,在世界绽放光彩。(记者 赵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