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瑰宝话珊瑚

29.05.2018  04:28

  文\本刊特约撰稿 陆明

   珊瑚小名片

  珊瑚是世界四大有机宝石之一,英文名称为Coral,来自拉丁语Corrallium,生长在海洋中,像树像草又像花,随意取出一束即是婀娜多姿、美丽动人的天然艺术品。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珊瑚当作一种海生植物。直到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才发现,珊瑚其实是低级海生动物珊瑚虫分泌的碳酸钙(矿物结构为方解石)骨骼,或称躯壳、珊瑚体。珊瑚虫以捕食海洋中的细小浮游生物为主,并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碳酸钙(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躯壳。这些躯壳(骨骼)上无数的小孔,就是珊瑚虫安身立命的“家园”。无数的珊瑚虫聚集在一起生长,吸取海水中的碳酸钙组成他们共同的“家园”,并固定在海底,这就是珊瑚。

  珊瑚是世界四大有机宝石之一,是海洋中的千年生灵,它像树像草又像花,光鲜艳丽、百媚千娇、晶莹剔透、温润亮泽,随意取出一束即是婀娜多姿、美丽动人的天然艺术品。

  珊瑚是海洋世界的大家族,种类众多。珊瑚生长速度极为缓慢,生长条件极为苛刻,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海洋生物资源。

  我国的南海、台湾海域,是宝石级红珊瑚的重要生长区域,约占世界储量的80%。1962年我国就将红珊瑚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017年1月1日起,我省全面停止加工、销售珊瑚礁及其制品。

   珊瑚的美丽传说

  珊瑚的种类尽管很多,但是最早被人们认识并视为宝石的是红珊瑚。自古以来,世界各国都把红珊瑚视为珍奇,不论远古先民还是当今世人,都对红珊瑚有着独特的偏爱。

  人类对红珊瑚的利用,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古罗马人认为红珊瑚具有防灾避祸、启迪智慧、止血驱热等功能,视之为富贵祥瑞之物和“红色黄金”,至今意大利还流行用珊瑚做避邪的护身符。

  古印度人在公元前五世纪就有文献记载佩戴红珊瑚饰品。而古印第安人更是认为“珊瑚是大地之母”,对红珊瑚捧若神明,红珊瑚也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物。

  西方一些航海探险者认为,佩戴红珊瑚可以防雷电飓风,能保佑旅途风平浪静,平安顺利,这给红珊瑚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红珊瑚文化在中国也有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中国人就把红珊瑚作为财富、权贵和幸福的象征。帝王富豪之家,多以珊瑚作为陈设装饰。班固的《汉武帝事》就记载,“武帝起神堂前庭,植玉树,茸珊瑚为枝。”即以玉石为干、珊瑚为枝制作盆景供奉神堂。三国的曹植曾作诗《美女篇》说:“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将珊瑚与明珠、玉体、木难(一种碧色珠)相提并论,用它来陪衬美女的婀娜身姿和皓洁肌肤。

  盛唐时期,珊瑚更是受到达官显贵、才子佳人的追捧。唐代诗人薛逢曾赋诗曰:“坐客争吟去碧诗,美人醉赠珊瑚钗。”可见唐代珊瑚饰物之盛行。

  明清时期,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珊瑚的来源更为便捷,珊瑚的使用也更加广泛。富庶人家的许多饰物,大到住宅、舟楫、车轿、家具,小到戒指、手镯、如意、手串等,都镶饰珊瑚或用珊瑚制作。清朝皇帝在祭祀时必须佩戴珊瑚朝珠,皇帝的吉服带上也镶嵌着红珊瑚。嫔妃以上和贝勒夫人、辅国夫人等佩戴的串珠,都是以珊瑚为材质。皇亲国戚的佩饰更少不了珊瑚,二品官员的项戴、朝珠,就是用红珊瑚制作。

  红珊瑚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族、藏族等游牧民族中,一直被视为护身祈福的吉祥物。西藏的喇嘛高僧也多持红珊瑚制成的念珠。

  现在,西方人仍然把珊瑚与珍珠、琥珀、砗磲并称为四大有机宝石,是西方的 “三月诞辰石”之一。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