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七省区学者发布南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宣言——
支持“海上丝路南海段”纳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
本报海口6月21日讯(记者杜颖)南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今天在海口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海南省文物局、福建省文物局等部门的50余名官员、专家、学者共同发起《南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区学界支持海南省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申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预备名单》。
《宣言》称,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研究领域,需要各省、区、市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相关领域开展互惠合作。包括在考古调查与物探技术、考古发掘、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
《宣言》提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防控体系。支持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预备名单》。
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为主的特定时空,探讨“海上文化遗产检测与管理对策”、“南海水下文化保护与利用”、“南海丝绸之路的地位”、“海洋法公约和文化遗产保护”等五大话题。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2002年始于福建泉州,200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海上丝路申遗城市主要是泉州和宁波。到了2009年“无锡论坛”期间,国家文物局扩大了申遗省份和城市,扬州、南京等城市陆续加入申遗行列。201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预备名单显示,“海上丝路”项目由江苏南京、扬州,浙江宁波,福建泉州、福州、漳州,山东蓬莱,广东广州,广西北海等“6省9市”构成,遗憾的是,拥有丰厚南海文化遗产的海南没有列入该名单。
会上,多位专家学者认为,海南岛以及南海海域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线上,从历史文献及考古发现看,古代海南居民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作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珍贵的海上航行指南《更路簿》,海南是古代远洋航船的避风港和补给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口岸。在申遗进程中,要把包括海南在内的各省区优势资源和条件相结合,友好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开发工作切实推动下去。同时,各省区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改善工作机制,强化包括展览、人才和文物方面的交流。
会议发布《宣言》的同时,也建议南海丝绸之路的沿线省份积极参与,形成一个申遗共同体,在申遗过程中更加紧密地彼此支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