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借助南水北调工程遏制地下水超采
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记者 魏梦佳)自去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来自长江最大支流的汉江水,沿着1000多公里的渠道,源源不断地补充至人口密集、水资源极度紧张的华北地区。
随着新水注入,沿线受水区“缺水”状况正得到缓解,北京、河北、河南、天津等省市纷纷制定地下水压采方案,借“南水”之机,遏制多年来地下水超采状况,修复当地生态环境。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中旬,累计入京水量已达2亿立方米,900多万市民喝上了“南水”。“南水”占北京日供水量超过50%——这意味着,大量被置换的地下水得以“喘口气”。
北京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北京正利用南水北调来水,实施地下水集中水源地和超采区的回补存蓄,重点回补多年来超采严重的密怀顺(密云、怀柔、顺义)水源地,恢复地下水储备。
据了解,自去年底通水以来,“南水”已累计向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大宁调蓄水库、团城湖调节池补水1000多万立方米,并向凉水河、清河、昆玉河等城市河湖补水,北京城区因此增加水面近300公顷。
更为可喜的是,根据北京市南水北调办的监测数据,近期北京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有所减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短期回升。4月底,北京地下水平均水位为26.13米,虽然比3月下降0.37米,但低于预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均将向河南供水37.7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37座大型水库。河南省水利部门今年也作出规划,未来5年内,将压采城区地下水2.7亿立方米,实现城区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改善多年来形成的地下水漏斗区状况。
与此同时,借助南水北调入冀30.4亿方的净水量,河北也提出了压采地下水14.6亿立方米、综合整治省内重污染河流和重点水域等目标。
北方黄淮海地区总人口及国内生产总值均约占中国的35%,但水资源量仅为全国总量的7.2%,多年来水资源严重短缺。
巨大用水需求下,许多城市被迫靠长期超采地下水维持发展,累计超采地下水上千亿立方米,导致出现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湿地干涸等生态环境问题。
以北京为例,近10年来,北京以年均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维持着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地下水占全市供水量60%以上,每年超采约5亿立方米。
根据北京市水务局数据,与1998年相比,北京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2.8米,地下水累计超采65亿立方米,近年来每年地下水下降近一米。
被誉为中国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重点解决北方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去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江水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供水,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项供水工程,还是一项生态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认为,通过水源置换,不仅可为沿线城市供水提供保障,还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年增加生态和农业用水量将达数十亿立方米。
根据北京市相关规划,在南水北调来水初期,如水量有富余,北京将逐步回补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等。
“这些地区多年来作为北京重要水源地,地下水位已在20米以下,亏空量有40多亿方。”北京市南水北调办投资计划处处长王建宾说,北京将主要通过河道自然回渗结合人工大口径水井压灌来回补地下水,“希望将来能回升至80年代初埋深十几米深的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