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南方该不该供暖气:看纬度还是看温度?

26.01.2015  04:21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害怕南方的冷。”“北方干冷,冷的是皮;南方湿冷,冷的是骨。”互联网上,网友对南北方寒冬体验有此生动描述。

  在中国版图中部,绵延2000多公里的“秦岭—淮河”横贯东西,划分南北。此线以南,桔林经冬犹绿;此线以北,乔木秋末多凋。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出了北方强制集中供暖区。一根根充满蒸气或热水的管道,给北方地区带来冬天的温暖。而这条弯曲的分界线,也将部分南方地区划入屋里屋外同凉热的寒冬。

  南方该不该有暖气?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该重新看待这个问题了。新华社记者近期沿“秦岭-淮河”一线采访,深入陕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城市和农村,看到了回答这个问题的新答案。

   南方对暖气有需求吗?

  作为秦岭以南最北的南方城市之一,陕西省安康市冬天最大的特点就是潮湿阴冷。

  “总有孩子忍不住喊,‘老师手冻疼了,写不出字’。我会和孩子们先做操,等身体热乎了再上课。”安康市汉滨区红旗小学副校长龚传琴说,全校1700多名学生,冬季取暖“只有靠孩子们硬扛”。

  江苏淮安的一个下午,气温三四度,袁集乡中心小学学生郑宇在操场上和同学们一起做足球操,虽然穿了一件秋衣、两件毛衣和两件外套,他的小脸仍然冻得红扑扑。

  运动取暖、提供开水、窗帘挡风……袁集乡中心小学的老师们为孩子保暖想尽了办法。“几公里外就有一个发电厂,如果能集中供热,孩子们的日子就好过多了。”校长杜希军感叹。

  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南方家庭安装电暖、气暖设备。南京、上海、合肥等南方城市的一些高档楼盘,地暖几乎成了“标配”。在淮安等地,有供暖的楼盘,每平方米高几百元也好卖。

   按地理线划分供暖区合理吗?

  秦岭-淮河地理线,变成了强制供暖分界线。“该线与我国当年国情有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冯长春指出,“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供暖要财政出钱,受条件所限,能省则省,秦岭-淮河一带‘冻不死人’的地区就划为了可供可不供的地区。”

  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随着时代发展,是否集中供暖应取决于当地实际情况。同为该学院教授周一星说,按过去的标准,江苏徐州属于可不供暖的地区。但徐州地处黄淮平原,没有阻挡,寒潮从北方直下,冬天比较冷。集中供暖不应该简单地“划线”“划片”,应该让有需要、有条件的城市通过市场杠杆,“撬动”集中供暖。

   南方供暖造成财政压力、能源浪费、环境污染?

  如果南方实行集中供暖,政府财政是否不堪重负?记者走访发现,目前一些南方城市在财政不补贴的情况下,进行市场化供暖探索,已取得一定效果。

  淮安阳光热力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说,完全靠市场驱动,供暖小区的开通率在20%-50%。目前该公司的民用供暖业务每年亏损三四百万。但依靠安装售卖供暖配套设备等其他业务,总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随着暖气开通率逐渐提升,企业效益还将大幅提升。

  南方冬天短,且平均温度偏高,集中供暖耗费能源巨大?“从能源利用率看,集体供暖肯定比个体供暖更节能。” 淮安市气象台台长禹继华说,“事实上,即使没有国家补贴,也有越来越多的南方家庭采用了个体取暖。”

  “热电厂生产的蒸汽用于发电后还有大量富余,不仅造成浪费,还需再消耗能源进行冷凝。”陈伟认为,利用这些热能实行集中供暖,热电厂的能源使用效率将大幅提升。

  合肥市热电集团总经理汪昌跃介绍,目前合肥市集中供暖的居民小区约150家,其中近100家都是小区自烧的小锅炉。如果将这些小锅炉关停并入市政统一供暖,对减少城市污染和排放会起到明显效果,每年还可节约数十万吨的燃煤。

  淮安四方热力能源有限公司工程师李雷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个20万平方的小区采暖为例,小锅炉每小时需消耗标准煤1.78吨,而一台30万千瓦大机组只需1.33吨,每小时可节约标准煤0.45吨,按一个采暖季120天计算,可节约标准煤1296吨。

   南方集中供暖技术上可行吗?

  “习惯是南方供暖最大的阻力。”江苏响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中连说,这几年群众供暖需求越来越强烈,如果上级部门能出台一些指导政策,县里肯定能尽快启动,“因为基本条件都已经具备” 。

  实事上,一些非强制供暖区的城市已经探索“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有限集中供暖方式,利用现有热电厂为居民小区供暖。

  据介绍,淮安市从2004年起,依托三家大型热电厂对部分小区集中供暖,目前供热管网已覆盖30多个小区、2.6万多户。小区有没有集中供暖,已经成为当地居民买房的重要参考。

  安徽省合肥市从2005年开始在商业小区推广冷暖联供的集中供热方式。徐州市也于2013年取缔小锅炉后,由4个大型热电厂进行集中供暖,财政每年拿出1600万补贴,市区20%的居民已经用上集中供暖。

   供暖看温度,跟着“寒舍”走

  “国家有了扶贫线,但还没有‘保暖线’。”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说,当前南方供暖主要靠居民“自己想办法”,“有钱才有暖”、缺暖“寒舍”多。

  “供暖不能跟着纬度走,而要跟着温度走,跟着‘寒舍’走。”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建议,条件具备的南方城市应尽快把供暖纳入整体规划,及时做出科学决策。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认为,解决南方供暖问题应该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南方现有热电厂的大量供热潜力,另一方面发展节能环保的供暖模式。从目前各地探索看,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热电联产是比较理想的两种模式。

  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在条件具备、需求旺盛的南方地区开展集中供暖,建设热源点和铺设管道,不仅可以填补供暖“洼地”,满足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而且有利于经济增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政府每年都有“实事工程”,如今水、电、路等都差不多了,该轮到供暖了。

  “以前‘一线分南北’、排浪式执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新需求,如何解决好南方供暖问题,也是一道执政考题。”吴亦明说。(记者:李灿、刘兆权、凌军辉、陈刚、聂可、杨玉华、郑昕、张晨俊、周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