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海上的西沙渔民

22.12.2014  13:26

西沙永乐群岛晋卿岛上的渔村,房屋建在了岛上的灌木丛中。查春明摄
一艘来海南省琼海市谭门镇的渔船,正在停靠西沙群岛永兴岛码头。查春明摄

  西沙永乐群岛鸭公岛上的渔村,沙洲中间有一泻湖,不能饮用。查春明摄西沙群岛,位于南中国海的西北部,海南岛东南方180多海里处,从东北向西南伸展,主体部分处于北纬15°40′至17°10′,东经110°至113°之间。由45座岛、洲、礁和沙滩组成,东面为宣德群岛,西面为永乐群岛,像朵朵睡莲和串串珍珠,撒落在碧波万顷的中国南海上。西沙群岛与东沙、中沙、南沙群岛一起构成中国最南端的疆土。

  永兴岛,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面积2.3平方公里,也是三沙市政府所在地,军事、经济及文化中心。

  三沙市于2012年6月21日设立,是中国地理纬度位置最南端的城市,为海南省第三个地级市,下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涉及岛屿面积1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0多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总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2012年7月24日,三沙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西沙群岛海域宽阔,岛礁星罗棋布,海产十分丰富,也是我国主要热带渔场,有珊瑚鱼类和大洋性鱼类400余种,每年吸引大批各地渔民来西沙捕捞作业。

  三沙市设立后,常住的渔民越来越多。目前,三沙市有700多渔民,有8个渔村,分布在永兴岛、赵述岛、鸭公岛、羚羊礁、晋卿岛、银屿、北岛、甘泉岛等8个岛礁,他们以捕鱼为生,用代代相传的潜水捕捞技术经营着祖辈们耕耘的传统渔场。

  西沙渔民大都来自海南省琼海、万宁、文昌等市县,有的是常住,有的是季节性居住,他们将西沙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片祖先留下的海岛、礁盘和沙洲上,就地取材,用珊瑚礁石和木板搭建起房屋,修建了祖庙,安家扎寨。西沙群岛高温、高湿、高盐,淡水奇缺,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吃苦耐劳,头顶着炎炎烈日,不畏风大浪高,驾驶着木船在南中国海上捕捞作业,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中国人就开始发现南海,对南海诸岛礁有了命名,逐步完善了对南海相关海域的管辖。

  据古藉记载,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从此,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

  史料证明,在明代,海南渔民已驾驶帆船往返于西沙、南沙、中沙群岛捕鱼和居住。根据《琼海县志》记载:“西沙、南沙、中沙群岛是本县远海捕捞的传统渔场。明代永乐年间,欧村港、冯家埠、潭门埠、草塘埠一带的渔民,已往返于西沙、南沙、中沙群岛捕鱼和居住。每年农历十月,驾驶帆船乘东北风南下西沙、南沙、中沙渔场,从事海参、贝类等海珍品作业,然后将鱼鲜品运往南洋群岛销售,换取食物和生活用品,至翌年农历四月乘西南风返航。

  (注:文中渔村和渔民的相关数据由三沙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