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节海南卖出粽子产值过亿元 多市县粽子产业链拉长
今年端午节海南卖出粽子逾2000万个,产值过亿元,多市县粽子产业链拉长
群“粽”争雄 品牌为王
■ 本报记者 孙慧
今年端午节,海南粽子市场又迎来新一轮销售高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仅端午节期间海南市场就卖出超过2000万个粽子,创造产值过亿元。
记者多日走访海南各市县的粽子市场,发现多个市县的粽子市场已经走到了产销分工、注重品牌包装的发展阶段,由粽子延伸出来的粽叶、包装、原料等产业链也正在逐步形成,但如何突破生产标准混乱、质量安全等瓶颈,把粽子产业做大做强,仍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海南粽子销售模式立体化
每到端午节前后,海口老街区的西门市场内粽子飘香,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我们基本上是端午节前三天就开始包粽子,平均一天卖出两三千个粽子。”西门市场粽子摊主伍大姐告诉记者。
海南肉粽是本地传统小吃,每到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吃粽子过端午,随着粽子市场的扩大,不少创业团队也看到其中的商机,通过微信、淘宝等网络平台来做宣传和销售,销售模式也越来越立体化。
在定安县新竹镇次滩村,返乡创业大学生胡诗泽正在忙着把水果和黑猪肉粽混搭打包好,通过快递送往全国各地。“我们现在主要是做宅配送,通过微商城等网络来开拓市场,端午节期间主推的这款黑猪肉粽,市场反响还不错。”
旺盛的市场需求也推动了海南粽子往产品精细化发展。各个市县的粽子各有特色,不仅研发多种口味,在包装上也别有匠心。
在海口家乐福超市,柜台销售员小吴介绍说,不同市县的粽子各有特色。比如,儋州的碱水粽包装得小巧玲珑,万宁和乐粽的蟹肉口味让很多顾客感到新奇,而定安粽的传统猪肉咸蛋口味深受本地人喜爱。
市场行情好拉长产业链
端午节前,在万宁润誉粽子加工厂,上百名工人穿着制服,正在封闭的车间里包制粽子。据负责人叶名亚介绍,加工厂的一条加工生产线,每天可生产不同口味的和乐粽8万个,大大提高了和乐粽子的产量,改变了传统大锅煮粽子的费时费力。
随着粽子需求扩大,传统家庭作坊式的制作流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继而延伸出加工制作、包装售卖、配送等多个环节发展,传统美食逐步走出一条产业化之路。
儋州粽子协会会长王开元介绍,仅儋州就有上百家粽子生产厂家,其中具备常年生产能力的超过30家。近年来,儋州粽子产销量与年俱增,年产值超过亿元,已经成为儋州市的一大特色产业。
今年端午节,海南粽子市场热销,端午节期间卖出超过2000万个粽子,粽子热销让儋州逢秋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汉洲也感到高兴。该合作社每天产鸭蛋10万枚左右,作为原料供给儋州的粽子企业。
正在做大做强的粽子产业也促进了黑猪、粽叶、鸭蛋等原材料市场的需求高涨,同时,每年端午节前后有数万人加入包粽子行业也大大促进了就业。
市场常态化发展仍需努力
“传统小吃要做成产业,常态化供应发展市场,就要从口味、饮食习惯、质量标准等多方面下力。”王开元说,尽管目前海南粽子市场需求不断上涨,但除了节庆之外,如何保证市场需求常年旺盛,行业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难题。
比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目前仅海口就有400多家粽子生产企业和小作坊,全省端午节期间估计有数千家粽子企业和小作坊运作,这些企业和作坊生产的粽子质量不一,食品安全难以保障。端午节前夕,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粽子食品开展突击安全检查,有3家粽子加工作坊涉嫌添加硼砂。
定安优禄禄品牌粽子负责人蔡阳认为,海南天气炎热,粽子主要是糯米制作,难以消化,要作为日常饮食来培养,就需在制作原料、工序和口味上面下功夫,制作出有多款受顾客喜爱的主打产品。
而各市县的粽子产业化步伐不一,比如目前儋州、定安等实现了粽子生产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并注册了粽子地理商标,加工企业的粽子可以常年运作,并在销售上设立超市专柜、专卖店等,把产品卖到了岛内外。而个别市县粽子加工主要以家庭式加工作坊为主,制作简单、粗糙、难以形成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海南粽子产业还处在“群雄逐鹿”时代,旺盛的节庆市场需求催生了参差不齐的加工企业和作坊,未来要产业化、规范化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监管部门、行业企业等在生产门槛、制作工序标准、市场培养等方面继续探索前进,才能有可能把海南粽子产业做大做强。
(本报海口6月1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