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海南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候选人物(十一)

09.08.2016  15:33

2016年度海南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候选人物(十一)

 

吉春燕:用听诊器给患儿“打电话

 

候选医护:吉春燕  乐东黎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 

推荐人(单位):乐东黎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 

投票编号:  3031   

 

 ■  本报记者  孙婧

  7月21日上午,乐东黎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里,穿着粉色大褂的医生吉春燕戴着口罩,正在给孩子们看病。小小的诊室里围满了人,孩子哭、大人哄,整个房间充斥着嘈杂的声音。但是,吉春燕照常问诊、检查、写药方看起来有条不紊。

  “苦苦的药敢不敢吃?”吉春燕用亲昵的语气一边问小患者,一边写下药方。这个患儿刚被家长抱走,下一个着急的妈妈已经带着孩子来到跟前。吉春燕拿出听诊器准备检查时,患儿吓得躲在妈妈怀里,扭来扭去十分不配合。

  吉春燕将听诊器拿在手中,笑着对患儿说,“乖孩子,我们来打一下电话好不好?我来问问你的小身体有哪里不舒服。

  也许是吉春燕轻柔的语气让人放松,也许是感觉“打电话”的游戏很好玩,小患儿望着眼前这个医生,让她将听诊器放到了自己的胸口。吉春燕笑着摸了摸孩子的耳朵以示奖励,“好乖。

  儿科自古被称为“”科,年幼的孩子不会表达,给他们看病主要靠医生多观察。就诊过程中,不少爱儿心切的父母,也给医生施加了不少无形的压力。

  而在乐东妇幼保健院门诊中,有一半以上的患儿父母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沟通不畅。每到此时,吉春燕都要耐心给患儿家长讲解用药的方法,有时要拆开包装亲自给患儿喂药。“孩子的药量一定要控制好,要确定家长明白怎么用药了才放心。”她说。

  吉春燕每周5天坐诊,每次最少要给60名病患看病。无论接诊的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患者,她都不忘初心,耐心仔细对待患者。

  “吉医生态度很好,愿意耐心倾听家长的倾诉,从没有见她不耐烦过。而且,她看病很准,不乱开药,我们每次都找她给孩子看病。”年轻的妈妈小曾说。

  “我很喜欢逗小孩子,和他们说话,看到他们恢复健康,我感觉非常高兴。”吉春燕说,这就是工作带给她最大、最持久的成就感。

  “从2009年吉春燕来医院工作至今,我们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她的投诉,总是能听到家长对她的称赞。”乐东黎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院长林琴说。

  2009年,林琴把吉春燕从一家基层卫生院“”了过来。当时,医院儿科很缺人,两个副院长兼任儿科医生也忙不过来。吉春燕来了以后,医院的儿科门诊得以正常运转。

  “她不仅敬业,还肯钻研,下班后几乎每天都在家看书学习。”林琴表示,吉春燕现在的医术,在乐东儿科领域已是数一数二的“实力派”。

  “我爸爸以前是乐东九所镇抱旺村的乡村医生。我从小就帮他捣草药,渐渐对医生这份职业产生了兴趣。长大后,我就希望当一名好医生,不给爸爸丢脸。”吉春燕对记者说。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47岁的吉春燕用一颗善良的心和一手好医术,赢得了患者好评,成为乐东远近闻名的儿科大夫。

  现在,她每次回家乡抱旺村看望家人时,总有老人过来夸奖,“小吉,你给你阿爸争气了!” 

符玉花:扎根山区的“一针准” 

 

候选医护:符玉花  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卫生院护士长 

推荐人(单位):七坊镇卫生院

  投票编号:  3032   

 

 ■  本报记者  邓海宁  特约记者  王伟  通讯员  苏小婷

  当记者来到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卫生院时,医院护士长符玉花正忙着为住院的病患做护理。看似常规的测体温、量血压、换吊瓶的工作,符玉花做得一丝不苟。忙完一圈,符玉花的额头已经渗满了细密的汗珠。  “这些虽然都是最基础的护理,但却和病人息息相关,绝不能有丝毫马虎。”符玉花说,为病人服务就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只要和患者有关的,不管多小的事都是大事。

  1994年,符玉花从海南省第二卫生学校毕业时只有20岁。身边的同学毕业后都先后涌向大城市感受繁华,她却选择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白沙,在七坊镇卫生院从事起护理工作。这一干,就是22年。

  上世纪90年代的七坊镇卫生院医疗条件非常落后,仅有的住院病房是破旧的瓦房。由于卫生院人员少、工作量大,经常停电停水,不少医生、护士在卫生院都呆不长。

  “那时候的条件很艰苦,物资也很有限,但是一想到能为家乡的卫生事业服务就觉得值了!”符玉花表示,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家乡去,用学到的知识帮助父老乡亲。

  刚工作时,符玉花为了能尽快提高自己的一针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被重复扎针的痛苦,一有机会就拿着注射器反复在自己身上练习。此外,她还独辟蹊径地跟苗族的同事学起了刺绣,摸索穿刺技巧,终于练就了“一针准”的本领。现在,无论患者是什么样的静脉类型,符玉花都能准确找到,在操作时做到手法轻巧、无痛注射。

  “她常说医者父母心,对待患者一直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符玉花的同事护士李玉银回忆道,每次有养老院的孤寡老人来就医,符玉花都会特别留意。对于牙口不好的老人,她会细心煮些肉粥等有营养又好消化的食物,然后送到病房,边和老人拉家常边一口口地喂饭。时间久了,口碑传了出去,有些患者一进大门就点名要她护理。

  近年来,卫生院条件一步步地改善,先后建了标准病房和门诊综合楼,又增设了两个临床科室,涉及的医治范围也越来越广。符玉花除了护士长还兼职药库管理员、档案管理员、医院感染控制兼职负责人等多个职务,每月还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下村工作。由于她爱岗敬业,认真履职,治疗室、抢救室各类药品、物品管理规范,病房清洁舒适,各类记录工整齐全,工作20多年无一起医疗事故发生。

  工作繁忙之余,符玉花也没忘记继续“充电”,提高和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农村常见病的处理、多发病防治知识、感染防控、农村适宜治疗技术……只要是乡镇卫生院能用得上的知识,都是她学习的方向。学完后,符玉花还会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分享给其他护士。

  “每天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充实。我在这里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乡亲们的认可。”符玉花对此感到很幸福。

 

  

 

 

曾雪霞:走村串户的健康守护者 

 

候选医护:曾雪霞  海南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 

推荐人(单位):海南省疾控中心 

投票编号:  3033

 

 ■  本报记者  马珂

  最近,由于工作暂时调整,海南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曾雪霞下乡时间稍微少了一点。“做计划免疫这么多年,终于让皮肤喘上一口气,不再那么黑了。”接受采访时,曾雪霞笑着调侃道。

  从2002年至今,曾雪霞几乎跑遍了海南岛的每一个村庄。她和2000多名计划免疫工作人员一起,将计划免疫的保护屏障罩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

  曾雪霞2002年7月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大学毕业时,她选择回到海南这片故土,投身卫生防疫事业。

  2006年9月,是海南省计划免疫工作最为艰难的时期,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缺兵少将,曾雪霞受命于“危难之中”,放弃了自己熟悉的艾滋病防治专业相关的重大项目,接受了计划免疫所副所长的任命,撑起全省儿童计划免疫这一重任,成为当时全中心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那时候,疫苗接种率不高,很多老百姓甚至以为疫苗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不愿意接种。我下乡调研,看到不少患乙脑这类疾病的孩子,瘫在床上成了家庭永久的负担。”曾雪霞对此感到很着急。

  过去,海南省是脊髓灰质炎的高发区。为了确保全省保持无脊灰工作目标,保证每位儿童都能服上脊灰糖丸,曾雪霞经常要与同事们一道进黎村、走苗寨,挨家逐户去动员调查,了解孩子服用疫苗的情况。

  “那时候给孩子们接种疫苗,要靠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背着冷藏包上门服务。”曾雪霞回忆道,她们带队检查接种情况都是在烈日当头的中午上门。“在农村,很多人要干农活,早上和下午都不在家。为了保证能够精准了解接种情况,我们都是在大中午的时候挨家挨户走访。”曾雪霞说。

  一次,到昌江黎族自治县的村庄进行检查时,曾雪霞因为中暑晕倒了。苏醒过来后,她又继续完成下乡调研的工作。

  海南流动人口不少,其中很多人对疫苗接种工作不理解、不接受,因此流动儿童接种和管理一直是我省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为了让更多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一样预防接种,曾雪霞经常深入城乡结合部、砖瓦厂、种植场、养殖场、打石场、废品回收点、出租屋等地,挨家逐户调查流动儿童接种情况,确保辖区所有适龄儿童能够及时享受到我国政府免费为儿童提供的疫苗接种。

  2011年,曾雪霞担任海南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近年来,曾雪霞带着全省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计划免疫绩效评估体系,试点实施预防接种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全省“一卡通”,解决流动儿童预防接种难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海南省儿童预防接种率已达到98%以上,全省2009-2014年麻疹发病率连续5年为全国最低水平;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省计划免疫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