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临床实践能力
海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临床实践能力
卓越创新班 教改试验田
试管、玻片、接种针……海南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学生蔡鸿飞穿着白大褂,一边拿着实验工具,一边向讲台望去。老师刚刚讲解完了细菌形态和生化反应的理论课,现在,蔡鸿飞要对照理论知识,亲手操作、观察。
“把理论课堂搬到实验室,好学又好玩,学完理论马上操作,知识点更容易记住。”蔡鸿飞说。卓越创新班自2013年创建以来,俨然成为海南医学院的一块“试验田”,课程整合、强化实践教学等改革措施不断在这里试点、培育。
课程整合
模块教学打破学科界限
“卓越创新班”名字的来历,其实也是海南医学院设置这一班级的缘由。
2012年底,海南医学院被教育部、卫生部列为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其承担的项目之一就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海医副院长林英姿介绍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为导向,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德的培养。为提倡早临床、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教学理念,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学校按照“以点带面、稳步推广”的原则,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遴选30名临床医学专业大一新生组成“卓越创新班”。
“别的班是上什么课,带什么书,而我们班却没有专门的教材。”蔡鸿飞告诉记者,虽然没有专门的教材,但学校几乎把五年的专业课本都发了,
有时上一门课,要带好几本书。
“卓越创新班最大的改革就是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使得知识的应用性更加增强。”海医基础医学院院长易西南说,以前的课程是按解剖、病理等学科来横向划分,卓越创新班则采取模块教学,以“器官系统”纵向划分,比如“心脏模块”,就从心脏的解剖、功能、病理、临床等依次展开教学。
课程的整合也带来了教学团队的整合。学校确定了14位责任教授组织实施各个模块教学,每个团队都包括了基础课和临床课教师,大家通过集体备课,确保团队合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这过程中,老师互相学习,原有的知识面也得到扩充和增强,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易西南说。
强化实践
把理论课堂搬到实验室
病毒、细菌长什么样,台上老师上完理论课,台下学生立马在显微镜下去找。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正是卓越创新班的特色。
易西南说,普通班由于人数较多,其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在教室和实验室分开授课。而卓越创新班实行小班教学,具备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条件。对此,学校专门在实验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实验室变课堂,实验桌变课桌,老师讲完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学生能马上操作,加深记忆。
与此同时,卓越创新班还整合了教学方法,实现理论讲授、指导性自学、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其中PBL约占总学时15%。
PBL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海医从2007年开始PBL教学的探索,并于2013年启动“PBL专项教学改革课题”。目前,学校已编写出版《基础医学课程PBL案例集(教师版)》,收集案例30多个。
“看,这就是下周PBL的题目。”采访时,蔡鸿飞刚好收到老师布置的关于讨论寄生虫病例的任务。“PBL是10人一组, 每组一个老师。虽然课前我们要准备很多资料,但讨论的过程很有意思,能由表及里分析,真实感受医生诊断病例的全过程。”蔡鸿飞说。
自主学习
为本科生配备学术导师
吕刚是海医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副院长,身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他,同时也是两名卓越创新班本科生的学术导师。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他都会让这两名学生来实验室跟着他做科研课题。平时学生有什么学习上的疑问,也会打电话向他咨询。
在卓越创新班,学校为每名学生都配备了像吕刚这样的学术导师,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此外,卓越创新班还实现了教学资源和平台整合,学校通过专用网络课程平台,将多种教学资源、教案讲稿、PPT等提前上网,供学生预习。利用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平台,通过增加创新性课程和创新性实验研究,让学生在前三年内通过参与导师科研,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和研究报告。
“在卓越创新班学习,每一天都很充实。”卓越创新班学生黄阿娟说,更早地接触专业知识,更多地加强实践学习,让她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本报记者 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