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布局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研究
区域经济布局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研究
符国瑄 韩平 张江伟 童旭光 徐翠枚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不断聚集、城镇规模适度扩大、功能不断提升的长期过程,是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海南的经济发展起步晚、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目前海南正处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起步阶段,如何在区域经济布局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海南人口城镇化进程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海南区域经济布局现状分析
(一)海南区域经济布局的特点
近年来,海南省以区域布局理论为基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海南省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把海南省规划为东、西、南、北、中5个功能组团和一个海洋功能组团,各个功能组团明确了各自的产业发展方向。这种区域经济布局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打破了以农业、工业为主要产业特征来划分不同空间片区的界限。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现状、环境承载力等划分,使得海南各区域在旅游服务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更明显,重点更突出。如北部突出商务、专题旅游;南部是热带滨海度假、山海互补;中部是生态旅游和民族风情;东部是度假观光;西部是工业参观旅游。
二是功能组团考虑到旅游发展的趋向性,考虑到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相近性,考虑到了地域因素但不局限于此,对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整合。如保亭、乐东由中部进入南部组团;文昌由东部进入北部组团;陵水也从东部进入南部组团。
三是功能组团把海南按照一个大城市的发展思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六大功能组团的建设,实现功能区内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既让老百姓享受国际旅游岛带来的收益,又能让潜在的土地资源变成海南中长期发展的巨大资本,解决了空间雷同问题、资源浪费问题和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2010年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在参阅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本着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可量化等原则,本课题从经济发展的内涵,立足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三个层次,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的评分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出各指标权重(见表1)。
表1 海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二级权重 | 一级权重 | 标准值 | 单位 |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 经济 效益 0.309 | 人均财政收入 | 0.4 | 0.1236 | 23567 | 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0.3 | 0.0927 | 6502 | 元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0.3 | 0.0927 | 17758 | 元 | ||
经济 规模 0.529 | 人均GDP | 0.5933 | 0.3139 | 46596 | 元 | |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 0.2764 | 0.1462 | 61611 | 元 |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 0.1283 | 0.0679 | 21376 | 元 | ||
经济 结构 0.162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0.5499 | 0.0891 | 69.58 | % | |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 | 0.2099 | 0.0340 | 59.83 | % | ||
城镇人口比重 | 0.2402 | 0.0389 | 74.17 | % |
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采用极大值标准化法来消除原始数据的单位和量纲。以2010年各项指标最大值作为标准值,实际值与标准值的比值为标准化数值,然后乘以相应的权重后再进行累加并转化为百分制,得到各区域的综合评价值。
依据2010年海南省18个市县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数据,可以得出其综合评价值。由表2可知,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海口、三亚两地一枝独秀,其综合评价得分在80分以上;落后地区比较多,白沙、琼中、乐东、临高、屯昌等5个地区的综合评价得分不足40分;第一档次地区(海口、三亚,得分大于80分)和第二档次地区(琼海、澄迈、文昌、儋州、万宁,得分在50-60分)得分差距拉得较大,中间出现明显断层,这不利于海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五大组团来看,北部、东部、南部组团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平均得分均超过50分;中部组团主要由于经济规模得分最低造成综合得分差距较大,西部组团主要由于经济结构得分最低造成综合得分有一定差距。总体来看,各组团在经济发展三大方面中经济规模得分均较低,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在各组团内部,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程度不一致。南部、北部组团中心城市地位凸显,进一步巩固主导地位是关键;东部、西部、中部组团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对优势并不明显,需要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
表2 2010年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得分
| 综合得分 | 排名 | 经济效益 | 经济规模 | 经济结构 |
东部组团平均 | 55.85 |
| 60.63 | 51.96 | 59.43 |
琼 海 市 | 58.17 | 3 | 59.58 | 57.10 | 58.99 |
万 宁 市 | 53.52 | 7 | 61.68 | 46.82 | 59.88 |
南部组团平均 | 54.75 |
| 61.53 | 48.87 | 61.01 |
三 亚 市 | 95.92 | 1 | 100.00 | 94.69 | 92.14 |
陵 水 县 | 49.10 | 9 | 52.66 | 46.99 | 49.18 |
保 亭 县 | 42.29 | 11 | 47.97 | 34.08 | 58.25 |
乐 东 县 | 31.70 | 16 | 45.50 | 19.73 | 44.47 |
西部组团平均 | 44.85 |
| 50.30 | 42.95 | 40.63 |
儋 州 市 | 54.04 | 6 | 54.32 | 56.15 | 46.63 |
临 高 县 | 35.26 | 15 | 46.16 | 28.21 | 37.50 |
昌 江 县 | 49.98 | 8 | 50.63 | 53.37 | 37.67 |
东 方 市 | 40.10 | 12 | 50.08 | 34.09 | 40.73 |
北部组团平均 | 59.06 |
| 59.97 | 57.10 | 63.69 |
海 口 市 | 85.85 | 2 | 67.99 | 91.95 | 100.00 |
文 昌 市 | 55.00 | 5 | 59.80 | 52.49 | 54.04 |
定 安 县 | 40.00 | 13 | 51.59 | 27.79 | 57.77 |
澄 迈 县 | 55.37 | 4 | 60.51 | 56.19 | 42.93 |
中部组团平均 | 34.56 |
| 42.16 | 23.74 | 55.40 |
五指山市 | 43.63 | 10 | 43.24 | 33.43 | 77.65 |
琼 中 县 | 29.85 | 17 | 37.82 | 18.61 | 51.37 |
屯 昌 县 | 35.86 | 14 | 47.49 | 23.42 | 54.33 |
白 沙 县 | 28.91 | 18 | 40.10 | 19.51 | 38.24 |
注: 计算所需数据来源于《海南统计年鉴2011》;除海口市和三亚市外,根据琼海市、儋州市、五指山市在各组团中的作用也定位为中心城市。
经济发展是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基础。目前海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较低,人口城镇化发展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只有大力搞好经济发展才能不断夯实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硬件设施、提供良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软环境。
二、海南人口城镇化现状
摸清海南人口城镇化现状,有助于研究城镇化发展思路,加快海南人口城镇化进程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
海南人口城镇化呈现如下主要特点:
(一)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但总体水平偏低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省2010年城镇人口为430.8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9.69%,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提升了9.58个百分点,比全国略高出0.01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位居第12位。但与上海(89.30%)、北京(85.96%)、天津(79.55%)、广东(66.18%)相比,海南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
(二)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比较显著
海口、三亚作为海南的两大中心城市,2010年集中了31.50%的人口,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的核心作用,创造的GDP占全省的42.16%、固定资产投资额占49.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63.55%、吸纳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50.38%。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海口和三亚城镇化率分别达到74.17%、66.21%,稳居全省前列。可见,打造中心城市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在各组团功能建设中更需发挥好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
(三)城镇规模小,集聚能力较弱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海南省18个市县中,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仅海口1个;人口在50-100万人的中等城市有4个(即儋州、三亚、万宁、文昌);人口在50万以下的小城市(镇)有13个。不难看出,海南省不仅城市总数少,而且大城市缺位、中等城市偏少,规模等级不完整,结构体系不合理。据专家测算,如果要使小城镇的综合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人口合理规模应在10万人左右。但全省现有的204个行政乡镇中,总人口在8万人以上的乡镇仅12个,占5.88%。由于城镇规模过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差,城镇发展的集聚能力明显偏弱。
(四)区域人口城镇化进程不均衡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科技实力、政策取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海南北部组团城镇发展最快,城镇空间分布密(北部四市县的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3.37%,而人口占38.46%),城镇化率较高,为61.95%;中部组团城镇发展相对较慢,城镇密度稀(中部四市县的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1.07%,而人口仅占8.11%),城镇化率较低,为35.13%;南部、西部和东部组团城镇密度适当,城镇化率居中,分别为46.64%、42.02%、40.49%。从各市县城镇化情况来看,2010年仅海口、三亚、五指山高于全省水平;昌江、文昌、儋州略低于全省水平;白沙、乐东、琼中城镇化率最低,不足30%。
(五)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据《海南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0-2010年,海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70%左右,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直低于50%,就业结构变化赶不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海南农村劳动者中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9.10%逐年上升到2010年的22.18%,比重提高了13.08个百分点,而城镇化率仅提高了9.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未释放足够的就业空间,大量农民留守在农村,导致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三、海南人口城镇化滞后的原因
(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落后
许多城镇尤其是小城镇对外交通不便,城区道路狭窄,功能混乱;城镇供水紧张,排水设施不完善,下水管道普及率低,大量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垃圾的收集与处理问题较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同时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往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刚刚兴建的设施就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投资需求和人民生活需要,如道路和房屋建设拥挤、公用设施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现有城镇对人口的容纳能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难度较大。
(二)城镇发展的软环境建设进展缓慢
目前,海南省从大城市到小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远不能对城镇化的发展形成支撑作用,使投资者和进入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在城镇立足。此外,户籍政策也制约着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即使已经进入到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因为得不到相应的就业保险、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和工作的信心不足,阻隔了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聚集,影响了人口城镇化的全面推进。
(三)农村教育落后,人口素质提升乏力
由于农村教育设施投入的效益低,政府对农村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不足,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欠缺,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人才的培养和人口素质的提高。2010年,海南乡村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10.94%,而城镇人口中这一比例为38.16%,城乡教育的差距,一方面使得农村劳动生产率难以较大提高,另一方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化进程缓慢。
(四)城镇经济不发达,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由于城镇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机会少,城镇经济不发达,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只有当资本投向城镇建设并增加那里的就业岗位时,农村剩余劳动者才会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多相应地流动起来,以投资带动人口流动乃至城镇化的发展才会是良性的。因此,逐步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是大力推进海南人口城镇化的当务之急。
制约海南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还有许多,上述四个方面目前来说是比较突出的,应当引起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海南人口城镇化的关系
从目前海南城镇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来看,一方面,海南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正相关;另一方面,城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正效应。
(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正相关
根据2000-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通过绘制散点图,发现除东部组团外,其他组团和全省的城镇人口比重与人均GDP呈现稳定的关系。
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可知城镇人口比重和人均GDP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人均GDP的增长是海南省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的原因; 除东部组团外,其他组团均有此类关系。
从相关系数计算结果来看,城镇化水平确实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其中,全省、西部、北部、中部组团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8);南部组团显著线性相关(0.7141);东部组团低度线性相关(0.4707)。
由于东部组团城镇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的Granger因果关系不确定,且呈低度线性相关,构建线性回归模型中暂不考虑。
为了消除异方差影响,先对变量取对数,然后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具体回归模型如表3。
表3 线性回归模型
全省 | YL= 0.164XL+2.276 |
南部 | Y2L=0.111 X2L +2.645 |
西部 | Y3L=0.150 X3L +2.326 |
北部 | Y4L=0.204 X4L +1.828 |
中部 | Y5L=0.207 X5L +1.709 |
由于回归方程有意义、回归系数是显著的、拟合效果较好,回归模型通过检验。
从以上五个线性回归模型来看,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北部和中部组团城镇化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明显,人均GDP每增加1%,城镇人口比重相应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各组团要以经济发展为抓手大力推进人口城镇化。
此外,按照上述思路也可测算出各区域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详见表4。
表4 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
地区 | 相关系数 | 结论 | 城镇人口比重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弹性系数 |
全省 | 0.422 | 低度正相关 | 0.148 |
东部组团 | 0.534 | 显著正相关 | 0.501 |
南部组团 | 0.849 | 高度正相关 | 0.704 |
西部组团 | -0.242 | 负相关 | —— |
北部组团 | 0.727 | 显著正相关 | 1.003 |
中部组团 | 0.910 | 高度正相关 | 0.760 |
结果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区域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其中,北部、中部、南部组团城镇化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反应最为灵敏。因此,推动区域城镇化需要找准产业发展方向,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正效应
以上主要阐述了经济发展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城镇化对海南经济发展的正效应。
1、人口城镇化有利于优化我省城镇内部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大量的农村闲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我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使我省的非农业产值得到提升。由图1知,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凸显。
图1 2000-2010年海南省三次产业构成
随着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人口就业结构也渐趋合理。由图2知,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比重持续缓慢上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比重提升较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潜力逐步释放,就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图2 2000-2010年海南省三产产业从业人口构成
2、人口城镇化有利于带动我省农村各产业的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可以提高我省农村居民的人均土地占有量,让农民有充足的土地进行耕作,有利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农民自身的劳动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这可以增加我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3、人口城镇化可以刺激消费需求,拉动我省经济快速增长。201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6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44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8%、13.4%。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8.8%。消费需求拉动我省经济较快增长,全年GDP增长12%。
五、海南人口城镇化发展趋势
根据2000-2011年海南城镇人口比重数据,运用灰色预测GM(1,1) 模型,测算出2015年我省城镇人口比重(即:城镇化率)将达到55.161%,其中预测模型“x(k+1)=2045.204exp(0.02014k)-2004.534”的平均相对误差较小(0.313%),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同时,考虑到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机遇下我省经济发展处于不断加速期,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将逐步增强,实际的城镇化率将高于预测值,“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达到56%的目标预期可以实现。因此,着力搞好经济发展始终是推动城镇化的关键。
六、加快海南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夯实城镇化的经济基础
人口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只有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夯实人口城镇化的经济基础。
1、提升北部组团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对全省的幅射带动和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海口与文昌航天城、铜鼓岭和澄迈盈滨半岛、定安南丽湖等北部组团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具有滨海、滨江特色的区域旅游产业带。大力培育文化娱乐、会议展览、商业餐饮、高尔夫休闲、金融保险、教育培训、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以海口高新区、海口综合保税区、老城开发区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海口药谷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南国际创意港为重点,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促进农业科技开发、低碳循环经济与旅游观光休闲高度融合,推动热带特色农业集约发展。
2、打造南部旅游经济圈,突出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加快三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产业项目建设,主要包括酒店、中心渔港、免税店、动漫产业基地、影视文化公园等,以三亚为龙头,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国际化旅游休闲度假区;重点发展疗养休闲、商务会展、金融服务、文体娱乐、大型体育文化赛事等特色产业;以三亚创意产业园、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
3、高水平建设东部滨海旅游城市,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琼海要继续发挥“博鳌亚洲论坛、万泉河、红色娘子军、中国温泉之乡和文明生态村”等旅游品牌优势,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并把博鳌建成知名的对外经济文化合作交流基地。
万宁要着力把兴隆旅游渡假区打造成为集“温泉疗养、归侨文化、演艺娱乐、科普”于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区;构建神州半岛、石梅湾和兴隆地区三个区域间旅游交通体系,形成集“度假疗养、激情娱乐、旅游观光、时尚购物”等为一体的旅游黄金三角地带,积极培育打造冲浪、垂钓、康体、文化娱乐、游艇、水上飞机、赛龙舟等旅游产业。
4、加快西部组团新型工业建设,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后劲。昌江要以发展新型钢铁、新型干法水泥、新能源等产业为方向;临高要以金牌开发区为重点,发展船舶制造业;东方工业区要以发展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产业为方向;洋浦开发区要着力推进“一港三基地”建设,打造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
5、强化中部组团生态功能区作用,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继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扶持中部生态功能区建设。同时要不断改善和提高中部山区加快发展的环境条件,大力发展山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积极发展复合农林业;适时发展生态旅游业,适当开发森林旅游,重点建设黎族苗族文化旅游项目。
6、重视海洋组团建设,千方百计谋求海洋经济腾飞。加快南海资源开发,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统筹推进“四方五港”、渔港和专业化码头建设,推进港口、产业和城镇联动发展;扶持提升壮大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等特色海洋产业,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
加大政府的投资比重,明确政府的投资方向,向交通、供水、污水处理、绿化等制约城市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大力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并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地方财政还应考虑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为城镇建设获得贷款提供宽松环境。
(三)统筹城镇化布局,完善城镇体系
首先要以海口、三亚、儋州为重点,打造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推动海口率先做强做大,进一步增强对全省的带动效应。继续提升三亚在全省旅游业中的龙头地位,着力打造世界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推进儋州与洋浦一体化发展,加快将儋州建设成为西部中心城市。
其次要完善各个城关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发展实力和承载能力,增强其产业聚集、吸纳就业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加快向城关镇集中。
再次要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推动旅游小镇精品旅游线路的设计。一是自然风景观光旅游线路。海口演丰镇(东寨港红树林)-文昌东郊镇(东郊椰林)-琼海会山镇(万泉河漂流)-三亚天涯镇(天涯海角)-乐东尖峰镇(尖峰岭)-五指山水满乡(五指山)-昌江昌化镇(棋子湾)。二是休闲度假旅游线路。琼海博鳌镇(会展经济)-万宁兴隆镇(演艺娱乐、体育赛事、高尔夫产业)-儋州蓝洋镇(温泉疗养业)-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文化产业)-澄迈福山镇(咖啡文化产业)。三是农业观光旅游线路。海口云龙镇(动物养殖业基地)-定安龙门镇(橡胶、槟榔、荔枝、甘蔗、胡椒种植业基地)-屯昌枫木镇(苦瓜、红茄基地)-保亭三道镇(橡胶、椰子、芒果、红毛丹基地)-琼中营根镇(绿橙基地)-白沙牙叉镇(“老三样”甘蔗、橡胶、木薯和“新三样”竹、藤、南药产业基地)-东方天安乡(橡胶、花梨、木棉基地)。四是海洋产业观光旅游线路。临高新盈镇(集海钓、筏钓、拉网、赶海、观光等为一体的海洋休闲产业)-乐东莺歌海镇(盐场和渔场)-陵水新村镇(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同时要立足各镇优势,进一步明确旅游小镇的产业发展方向,确保旅游小镇持续发展。
(四)实施人口就近城镇化战略
统筹城镇化与乡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工业化水平。在嫁接创意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注入以带动就业为主的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动各项公共服务的落实,保障新增的城镇居民享受到城市化的生活设施、服务设施、服务项目。乡村人口就近城镇化后,要逐步完成城市居住方式、消费方式、休闲方式、交往方式和日常家庭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从心理上、文化上、自我认知上真正适应城市生活。
(五)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努力扩大就业。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农民工的比重。建立健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统一的制度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普惠的城镇公共服务制度;形成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住房供应体系;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扩展到常住人口。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权益,稳定农民生存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