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黄皮产业力推标准化生产 打造新名菜“黄皮鸡”

06.07.2015  12:43

      【原标题】儋州黄皮:力推标准化打造新品牌

      游客在儋州南吉村采摘品尝黄皮。平宗摄

      儋州市大成镇推赛村委会南吉村小组的黄皮协会,已对南吉黄皮及黄皮鸡产品进行商标注册。此举为儋州黄皮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带了一个好头。

      而对于众“吃货”而言,最关注的,莫过于如何买到标准化生产的黄皮以及黄皮鸡等延伸产品,品尝到正宗的黄皮与黄皮鸡口味。

      黄皮产业标准化生产的积淀与优势

      千百年来,儋州就出产黄皮,尤其是大成黄皮闻名于世。

      黄皮盛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喜温暖、好湿润。具体气候条件为:年均气温在20℃以上、1月平均温度12℃以上,在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且分布均匀,土层深厚为砂壤土的地区最为适宜。

      儋州大成地处丘陵地带,以砂壤土为主,平均海拔138米,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2250毫米,气温在22℃以上。得天独厚的气温、降水、土质,成就了大成黄皮果大、肉厚、汁多、籽少的特质。

      另外,儋州本地农民有种植黄皮的传统和经验。房前屋后遍植黄皮,可谓“家家种有黄皮、户户有种植能手”。

      长期的种植经验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黄皮产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先天的积淀和优势。

      黄皮生产的精细化技术要领

      儋州大成有多个“百年黄皮园”,成为育苗的重要基地。

      按技术要求,黄皮可用切接、芽接或劈接等嫁接繁殖。在每年7月—8月黄皮果实充分成熟时,选择普通的黄皮,取出种子,洗净后即可播种。一般播后半个月发芽。当砧苗茎粗达到0.8厘米以上时便可嫁接,在良种母树上,选取生长健壮、芽眼饱满、无病虫害的当年生或一年生枝条作接穗。半个月左右,接芽便陆续荫发,要及时去除砧木芽、立支柱、除草施肥等,对接芽应及时摘心,培养2—3个分枝,当苗高达30厘米以上时,便可出圃种植。

      对定植1—3年的幼龄黄皮树,施肥应按照勤施薄施的原则。此外,果园间作、地面覆盖、灌溉排水、除草松土以及深翻改土等,都必须适时进行,为黄皮幼树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黄皮树冠应培养成圆头形。在主干高70厘米—80厘米处截顶,然后培养分配均匀的3—4个主枝,其上再抽生侧主枝、分枝,逐年形成自然圆头形的树冠。

      大成镇145个村庄中,家家都种有黄皮树。其中以调南村、推赛村、新风村、小岭村、可沟村最为密集,并各保存百年黄皮园10多亩。数南吉村一棵400年的“黄皮王”最为有名,比两个人合围还粗。这些资历很老的黄皮树,是加快繁殖、扩大生产的宝贵资源。

      黄皮鸡:产业链延伸出的一道名菜

      “吃货们”到儋州不仅能吃到营养丰富的黄皮,还可以品尝黄皮鸡等美味。

      在以前没有高压锅的时代,黄皮鸡的烹制费时,但突出了原生态。“儋州黄皮鸡是祖辈留下的传统吃法,以前人们是用盐水、鸡、黄皮树叶放到锅里在一起煮,要想入味需要大量的黄皮树叶,而且耗时长。”海南省烹饪协会会员、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羊庆光说。

      如今,儋州黄皮鸡,成为黄皮产业链延伸出的一道名菜。

      “正宗的黄皮鸡要用当地土鸡,一般长到2斤多重,就养在房前屋后吃谷物长大。”南吉村“符氏黄皮鸡”农家乐厨师符为赞说,“黄皮鸡用高压锅来煮,先在锅里铺一层新鲜洗净的黄皮树叶,放上宰后洗净的鸡,将盐水淋在整只鸡上,再盖上一层黄皮树叶,然后用高压锅煮上20来分钟,一道黄皮鸡就做好了。”

      符为赞透露,在鸡入锅的时候,会在鸡的肚子里加入一些独家配方。“这些配料,主要用当地中草药配制,因为‘秘方’配制方法不同,味道也不同。”他说。

      制定生产规程,申请产品认证

      现代化生产要求标准化作业。基于此,儋州市政府推出了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实施方案:提出坚持“调优做精第一产业”工作思路,用三年时间,打造儋州黄皮等九大省内外农业知名品牌,并明确提出了制定生产规程、申请产品认证的目标。

      据了解,儋州提出2016年底前制定出儋州黄皮的生产技术规程与标准,建立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按生产技术规程标准,推进儋州黄皮的标准化生产,稳定产品质量。

      为加强品牌保护,儋州市推动对黄皮生产基地进行无公害基地认证,协助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分析,逐步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认证,以及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有道是,“得标准者得天下”。相信随着该市完备的生产规程出炉并申请到系列产品认证后,儋州黄皮产业将跃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