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城镇 风情独特是琼海
原标题:风情独特是琼海
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城镇
万泉镇围绕万泉河、文曲河两大自然资源,做足水乡风情文章。本报记者张杰摄
用地域色彩构筑的特色小镇,传承了文化流脉,延续了历史记忆;“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彰显了资源禀赋,富了居民们的腰包,让城镇化贴着地面前行;在农村,快速崛起的乡村旅游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创造性地把万亩田洋打造成农业公园和城市公园……
在“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的原则下,琼海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自然禀赋,建设有文化气息、有地域特色、有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规划:理念系统独到
琼海处处皆景,景景相连,景景独特。琼海城镇化的特色,首先得益于独特而巧妙的系统规划。
通过“三不”原则,保住田园风光和生态本底;通过改善农村设施和社会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地就业;通过国家农业公园,为农旅融合提供支撑;通过特色小镇打造,联结城乡;通过生态绿道,把基础设施、乡村景点、特色小镇串通,贯穿全市。
大理念统筹,小理念支撑,细节之处,彰显别致。在龙寿洋多文村,福嫂农家乐开得红红火火,几棵槟榔树穿过林下餐厅的屋顶。老板黎文福说,这是根据“不砍树”的原则保留的,结果更添乡村色彩。
在龙寿洋,一块“私家菜地”十分特别。这块占地60亩的菜园被划分为600份,供城市居民租种。这是龙寿洋创新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代表。农业的经营一改传统,以“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农民可以从中获得财产、生产、经营、工资4种收入。
“我们推进农旅融合,但农民不是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主体,因为他们是自己事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受益者。”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说。
文化:传承历史文脉
走进塔洋镇墟,映入眼帘的是粉砌一新的白色墙面、青色的砖瓦屋檐、精致的花格挑檐。风格统一、层次丰富的仿古民居还原了古镇风情,透出浓浓古香。
塔洋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富,是有名的古镇。近些年,身居交通要道的塔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当地原有的文化元素却渐行渐远。以“奎塔凌霄·琼东古城”为主题打造古邑特色小镇,召回了当地人的集体记忆。文脉的延续,让人与传统不再疏离。
依然是细节,凸显出善感的心灵。在潭门,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街道建筑,如今,它的街道标识也别有味道。人们找来了褐色的老木板,在上面用手写风格的文字与符号帮你指路,自然中透出人为的暖意,配合着轻松的旅行风格。
“绿野红莓”、“乡村兰情”、“田野炊烟”……在龙寿洋,这些名字指代的是农业基地或农家乐,既指向具体的物象,也指向诗意的情怀。一个个木制水车,一头头编制的耕牛形象,传达着田地农耕的本色,让城市人望见了家园。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琼海的城镇化,朝向了自己的源头。
产业:发挥资源禀赋
河水缭绕,柔情悠悠,是万泉镇最有特色的情致,也是上天赐予的旅游资源。万泉镇文曲社区党支书陈武说:“只要有河在,村民们就有文章可做。”
的确如此。沿着文曲河,如今铺就着一条美丽的绿道,其中古木栈道曲径通幽,专为游人沿岸观赏水上风光而设。绿道中,一座座河塘咖啡屋如珍珠散落,给传统农村带来现代休闲的气息。
中原镇是名副其实的侨乡。依靠这一独特资源,去年打造南洋特色小镇以来,这里的南洋食品店、工艺品店、美食坊增加了数十家,融不同国家民族习俗体验、小商品选购等为一体的“南洋小商品街”,也吸引了众多试图领略异国风情的游客。“自从特色小镇打造以来,我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店铺老板老陈说。
目前,通过特色小镇把周边的乡村、鱼塘、河道、槟榔园、椰子林等乡村元素串联起来,以特色文化贯穿其中,琼海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风情的旅游乡村。
产业上最富创造性的地方,还数龙寿洋。这个跨越3个乡镇、面积达6万多亩的田野公园,仿佛一首荡气回肠的田园协奏曲,既保存了生态,又集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于一体,是琼海最令人称道的创新之一。“它已经成为游客的景区、市民的公园、农民的产业园,对琼海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田园城市打造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符宣朝说。(本报嘉积6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