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了古诗就真能减负吗?
8月26日《新闻晨报》报道,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新课本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
古诗成为负担了吗?这大概和网友曾经戏称的“杜甫很忙”不无关系。杜甫等辞章大家的作品,是重点教学内容,往往通篇要背,让其美感丧失,画面感全无,以至于学生“咬牙切齿”,心灵上被折磨的网友于是把杜甫弄成了微博红人。网友不仅调侃以诗圣为代表的古诗,还拿宋词开玩笑:“宋词基本可以总结为这八句话: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MM在青楼。”诗言志,词言情。诗词遭遇调侃,主要是被填鸭式的“全文背诵”逼的,这回干脆来个“顺应民意”,一删了之。网友又不干了,“删除古诗不是减负,是瞎折腾”、“古诗不应是教材瘦身的‘赘肉’”、“教材减负古诗遭殃”等反对观点甚嚣尘上。这也可以理解,众口难调。鲁迅的文章被“赶出”教材、朱自清的《背影》被删除,哪一次教材增删不引发热议?这一次,公众关注古诗被删除,更多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中国古人说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得从三个方面着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占第一位,孔子甚至说:“诗》,无以言。"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古典诗词,那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让孩子从小就受到优美的古典诗词的熏陶,这是从旧式私塾就留下来的传统。以后的孩子,如果连“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不会背了,还像个中国孩子么。为学生减负,也为教师减压,可以理解,可也不能对古诗“赶尽杀绝”吧。没错,有些古诗孩子可能不懂,但背出来很好听,比如:“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禅家劝人绝欲,道家劝人忘情,儒家劝人守中,诗家则劝人有情。通过《登鹳鹊楼》等古诗让孩子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有益无害。背诵所谓的传统经典和呵护孩子的天性和想象力之间,并不矛盾。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孩子背诵古诗固然不好,但教材审定上的“一刀切”思维更不好。更何况,古诗中不乏浅白易懂的名篇,并不会增加学生负担。(陈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