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明清档案事业新辉煌

09.11.2015  13:24

      今天,我们在这里聚集一堂,隆重纪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9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亲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明清档案工作在服务国家大局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的贡献与成绩,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栗战书同志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为明清档案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陈世炬莅临并主持会议,有关单位领导出席今天的大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及全体员工,对厅领导和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保管和利用明清两朝中央政府、皇室档案的基地,它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历经风雨沧桑,也创造了时代辉煌。在此,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明清档案事业发展的历程。

        1925年故宫博物院设立文献部(即一史馆前身)到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是明清档案事业的拓荒开创时期。文献部后来改称文献馆,人员由几人增至十几人。前辈们面对堆积如山、无章可循的明清档案,悉心清点,分门别类,不断探索,初步确立了明清档案整理、保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为明清档案事业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与此同时,向社会逐步公布了一批珍贵档案史料,深藏宫中的明清档案逐渐被世人所关注,曾被誉为20世纪初“三大文化发现”之一。这一时期,沈兼士、陈垣等老一辈明清档案工作者和专家,为明清档案事业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初,是明清档案馆藏管理体系基本奠定的时期。在此期间,我馆机构和隶属关系虽几经变更,但明清档案事业一直奋力推进。在档案保管方面,多渠道充实馆藏,陆续将抗战期间南迁西运的档案运回集中,并接收社会各处移交的大宗档案,形成了现今1000万件的馆藏规模。1975年明清档案迁入西华门内目前使用的档案馆楼,使明清档案管理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在业务建设方面,结合档案学理论,建立起馆藏档案全宗体系,形成案卷级保管和检索构架,使得馆藏档案基本达到有规可循、有目可查,为明清档案的有效管理打下了基础。至此,明清档案这个中华文化宝库已经形成。在此期间,单士魁、张德泽等老一辈档案工作者和专家,为明清档案工作做出了艰辛努力。

        1980年4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正式命名,至今已有35年,这是明清档案事业快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在明清档案管理方面:业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35年间,馆藏近千万件档案的文件级秩序加工整理基本完成,约有300余万件档案完成著录,实现档案有序管理。全面数字化任务已经过半,档案缩微和扫描拍照500余万件,初步构建起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线和备份数据达到3800TB。档案保管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档案修复、技术保护工作积极展开,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在开放利用方面:明清档案全面服务社会的力度不断加大,开放大门逐步打开。35年来,我们充分发掘明清档案资源在服务国家核心利益和工作大局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围绕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台湾问题、南海问题、辛亥革命、甲午战争纪念活动等国家重大事项,主动推出了一系列编研展览成果,真正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2002年国家清史工程启动后,我馆整理提供近300万件专项档案,为清史编修奠定了厚实的文献基础。我们不断满足广大专家学者查阅需求,接待来馆查阅利用档案的国内外读者10余万人次,近些年来馆查阅档案人数逐年增加。我馆网站已挂接42万条可利用档案目录,供海内外读者查询。我们努力把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契机,把满足国家和公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社会各界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文献,档案史料的编辑翻译出版达167种3080册,累计举办各类专题档案展览70多项。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明清档案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金榜、皇室玉牒、满文秘本档等多件组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迄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档案部门及学术机构与我馆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明清档案正在走向世界,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近些年来,在中央办公厅和馆局强有力的领导下,我们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和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真抓实干,忠实履行明清档案的保管和利用基本职能。我们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着力解决明清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努力处理好基础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紧紧抓住档案整理、数字化、新馆建设3件大事,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明清档案事业蓬勃发展。

        35年来,我馆涌现出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在明清档案和明清历史研究领域各有建树,陆续推出90余部学术著作,先后有15位老专家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我馆在国内外档案界和史学界拥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地位,这一学术辉煌是我馆的骄傲和自豪!

        回望明清档案事业90年的辉煌历程,我们深深感到,明清档案事业的发展,依托明清档案专业人才的支撑。今天,在这里我们特地对从事明清档案工作满40年和30年的同志予以表彰,感谢这些同志矢心潜志,默默奉献,把自己的青春岁月乃至毕生精力献给了明清档案事业!同时,也感谢全馆新老同志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敬业尽职和辛勤付出!

        在这里顺便介绍一下。为了纪念我馆成立90周年,我们近期将陆续推出3部书,一是反映我馆辉煌历史的《明清档案事业九十年》,二是收录全馆新老同志业务研究成果的论文集《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三是精选馆藏档案编制而成的《明清宫藏档案图鉴》。同时,我们还将举办“明清档案业务建设座谈会”和“明清档案业务研讨系列讲座”。我们就是要以务实的精神,通过这一系列纪念活动促进明清档案业务工作的大发展。

        历经90载悠悠岁月,几代明清档案人薪火相传,执着坚守,默默奉献,使明清档案事业由最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蓬勃发展。回望明清档案事业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我们有这样几点感怀。

        第一,敬业与坚守,是明清档案工作者最可贵的精神品质。20世纪20年代,明清档案公诸于世,引起全社会的轰动。然而,轰动全社会的明清档案,在蹉跎岁月中却远没有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那样“光鲜”。追溯过往,在文献馆厚积尘灰的档案库里,在南迁西运的路途上,在“文革”动荡时期,明清档案工作者默默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投身到明清档案的保护、整理、开发、利用工作之中。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诱惑纷至沓来,明清档案工作者依然能耐得住寂寞,以敬畏之心坚守岗位,为国守史。特别是近几年开展的档案整理及数字化工作,全馆同志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取得了一个个阶段性成果。这种敬业与坚守的工作精神和可贵品质,托起和支撑着明清档案事业。

        第二,管好与用好,是明清档案工作的根本职责。明清档案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安全保管和充分利用是明清档案工作的基本职责。历经几代明清档案人的经验积累,我们不断探索,坚持用面向未来的思维和科学务实的方法来推进工作,相继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涵盖明清档案工作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夯实档案管理基础,构建档案安全体系。同时,我们积极推进明清档案的开发利用,不断扩大和提升明清档案的社会影响力。保护好、管理好明清档案,让明清档案更好地服务社会,我们还要不懈的努力。

        第三,传承与创新,是明清档案事业的发展动力。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曾说:“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这句话道出了文化传承的真谛所在!90年的明清档案工作发展史,几代明清档案工作者的接力奋争,造就了辉煌的明清档案事业。我们继承前人的经验与成果,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同时,我们也深知,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回首我馆发展的历程,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发展史。近几年,我们实施大规模的明清档案整理及数字化工程,极大地丰富了工作创新的内涵,为档案全面开放和充分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深切感到,理念创新永无止境,方法创新永无穷尽,技术创新永无完结,不断创新是明清档案工作的永恒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栗战书同志在2014年1月到一史馆走访调研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刚才他又作了重要讲话,希望我们要以讲政治为本,对历史负责,更好服务现实,着眼事业未来。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这些精神和要求,奋力推进明清档案事业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明清档案这座“金矿”有待我们继续挖掘,身处故纸堆、心中有宗旨。我们要紧扣时代脉搏,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努力为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服务。面对社会需求,我馆要在大规模档案整理和数字化工作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编目著录工作,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档案信息化平台,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加大开放利用范围,不断推进学术交流。新馆建设是当前我馆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把新馆建设成为保护、管理、利用的现代化基地。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未来,迈步从头越。让我们继续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共同创造明清档案事业的新辉煌!

        (主旨发言人系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5年11月5日 总第2832期 第三版